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杨梅司令”的牵挂
——记仙居县林业局退休干部沈青山
2019年07月11日 05:39:11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徐子渊 罗亚妮 李鹤琳

浙江在线7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徐子渊 罗亚妮 李鹤琳)这些日子,仙居断断续续下着雨。年届七旬的沈青山,每天的心情跟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不为别的,就为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杨梅。

“梅农收成好不好,就看这段时间晴不晴。”虽然早已从仙居县林业局退休,沈青山心中最挂念的,仍是田间地头的那一株株杨梅树。

沈青山对杨梅的这份牵挂已经持续了30多年。

仙居农业一度缺少标志性的特色品牌,“八山一水一分田”逼着大量仙居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作为土生土长的仙居人,沈青山的心中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为仙居农民找到一条家家户户都可以走的致富路。

1978年,沈青山从台州农校果树专修班毕业,进入仙居林业局从事水果生产技术推广。当时的仙居,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绝大多数农民忙活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山多是劣势,也可以是优势。能不能利用那些荒山种植果树呢?”产生这个念头后,沈青山就开始留意起合适的“对象”。

契机发生在1984年,沈青山悄悄从黄岩东岙村背回来两百株嫁接的东魁杨梅树苗。正是从这些“小果苗”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仙居杨梅名扬海内外,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去年占到全县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张“金名片”的背后,离不开沈青山30多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

“刚开始,杨梅生长时间长、产量低、收益低。几年下来,很多梅农都没了信心。”沈青山看在眼里急在心头。1987年,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专家到仙居推广一种水稻种植新技术。听完课后,沈青山就琢磨着能否将这种技术应用到杨梅树上,提高产量。

因为心里没底,沈青山并没有声张,只是私底下找了几个农户,在柑橘、杨梅、桃、梨等果树上进行试验。第二年,用了新技术的果树长势喜人,沈青山在实践中得到了答案。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他开始进行更大范围的试验。

经过5年多的研究、应用,沈青山终于和课题组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新技术,使幼龄杨梅的投产期提前两到三年,还有效地避免了杨梅结果“大小年”现象,使杨梅产量增加一倍多,品质也明显提升。

有了好技术,推广却并不容易。新技术会带来果量的增加,如果不及时疏果,反而会影响果子大小。为此,沈青山漫山遍野地走,一家一户地跑,指导梅农科学疏果。“那个时候,梅农们看到杨梅树上的果子越多越高兴,让他们摘掉一些,根本舍不得。”沈青山笑着对记者说,“这事儿可比搞研究难多了。我在现场,梅农们都愿意疏果;我一走,他们就不疏果了。”没办法,沈青山只好整天蹲在果园,和果农一起疏果。直到杨梅成熟,疏果后的杨梅长得又大又甜,卖起来也有好价格,梅农们这才心服口服。

解决了产量与品质的问题,沈青山又把注意力转移到杨梅的贮藏保鲜上。

“杨梅‘一日色变,二日味变’,无法长时间保存,而仙居交通不便,影响销售。”为了突破杨梅贮藏保鲜难题,沈青山和同行成功摸索出一套杨梅气调冷链贮藏保鲜技术。同时,他还另辟蹊径,利用仙居四面环山、海拔落差大等自然条件,探索出了“杨梅梯度栽培”技术,相继引进荸荠杨梅等优良品种,将仙居杨梅的采收期从原来的半个月拉长到了近两个月,让高山成了杨梅的“自然保鲜库”。

在沈青山和同行的不懈努力下,杨梅成为了仙居农民的“致富果”。尤其是近几年,仙居杨梅的品牌知名度和年产量持续攀升,甚至远销海外。今年,仙居杨梅种植面积13.8万亩,全县预计杨梅产值6.67亿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800余元。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的沈青山,也被梅农们亲切地称呼为“杨梅司令”。

“杨梅树树龄老化、梅农老龄化、种植技术过于传统,这些都是摆在仙居杨梅发展面前的路障。”沈青山深知,发展特色农业,必须着眼长远,“这样才能让梅农们拥有可持续的收入保障。”

雨稍霁,沈青山就拿起那个用了多年的黑色公文包,匆匆走出家门,前往果园。那里,有他和梅农们的梦想……

标签: 杨梅;青山;果树;林业局;心血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杨梅司令”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