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公寓、卫生服务站、文体中心一应俱全,健身广场、文化长廊等公共设施应有尽有。走进温岭市松门镇松建村,一个精品美丽新农村映入眼帘。通过土地利用整体规划,村庄焕发出巨大生机。
去年以来,温岭围绕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创新土地制度供给和要素保障,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
今年,大溪镇白塔村等7村项目、泽国镇南山村等9村项目共计6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列入省级试点项目,总面积约5万亩,涉及人口近5万人,建设用地复垦约1400亩。
美丽温岭、活力温岭、幸福温岭,城市建设目标正在以看得见的方式被一一诠释。
农民建房审批再提速
近日,泽国镇双峰村村民闻米连拿到了新房的不动产权登记证。当天,家人特意用手机记录下这喜悦的一刻,“盼了这么多年,终于住进了宽敞的新房子。”
双峰村的房子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村民建房意愿强烈。但村干部却束手无策——宅基地没有,房子要建在哪里?
双峰村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据统计,温岭市现有农村户口62.3万人。今年,该市农民建房需求数4682件,用地面积约577亩。
2017年,温岭市开启农民建房三年计划,以此为抓手开展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三年时间解决该市的农民建房问题,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提升城市建设空间。
“把村里老宅基地、空闲地等现有土地都利用起来,既满足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又给村集体经济发展腾出空间。”双峰村村委会主任王丹江说。
提出建房申请到搬入新居,除去建房时间,全流程审批只花了20多天。让闻米连有些不敢相信的审批速度,得益于温岭追求的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规划、用地同步审批,许可总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批前统一公示,总时间压缩到10天;放样承诺时间5个工作日,全流程办理最快20天办结。”温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民建房办公室主任陈鸿介绍,温岭已经按下农民建房全流程审批“快进键”。
土地资源盘活再开发
大溪镇塔岙村有一块面积仅13.5亩的建设用地,一直找不到有效的利用方式,常年荒废,成为当地村干部口中的“鸡肋”。
这也是各镇(街道)的通病。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温岭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是工业建设需要连片土地,无法全部满足,另一方面,很多零星的建设用地得不到有效利用。
温岭将目光瞄向了各镇(街道)沉睡的土地资源,“飞地”模式应运而生,把原先零星的建设用地进行复垦,按照一定比例置换出新的建设用地,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盘活和集约化利用。第一阶段,该镇就有约1000多亩零星土地重焕生机。
“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创新模式,‘飞地’模式使土地被盘活和集约化利用。”温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撬动大量复垦指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用地保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2018年,该市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633亩,完成拆后供地1186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2003亩,获取盘活利用存量挂钩计划指标785亩,指标总量位居全台州各县(市、区)第一。
效益提升群众共享
道路拓宽、沟渠改良、电力增设……箬横镇东片万亩耕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这里将一改以前的人工作业,实现“规模生产、机械作业、田头运输”。
东片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涉及箬横镇和东海塘8000亩土地。原先因为农田生态的制约,存在农田灌排设施老化、田间道路系统不完善、土地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农业生产难以发展。
进入新时代,“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空间进行全域治理。箬横镇借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契机,逐步解决农田里遗留下的老问题。
作为一个农业重镇,农田是当地群众的命根子。耕地质量提升,随之而来的,是规模经营吸引力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2016年,当地亩均租赁价格仅800元,如今已达到2600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0多万元。2018年改造坑塘600余亩,将原来闲置、废弃的低洼地、鱼塘、水塘等进行连片改造,为附近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