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来,桐乡互联网基因已经被全面触发。在诞生了轰动全国的互联网医院之后,眼下,桐乡又迎来一大发展热点。9月12日,全国首家互联网司法所正式花开乌镇。
“互联网+司法行政”
开启服务新纪元
当“互联网+司法行政”,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一次不用跑”,只需一部手机,法律资源随你选的掌上“云司法”来了;24小时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的地方“法超市”、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村(社区)可视化智能终端机来了;3秒更新,即时分析,助力地方平安的互联网司法大数据平台服务也来了。
据乌镇司法所所长魏善良介绍,传统的司法所内,无论是法治宣传、法律援助,还是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工作,大多需要面对面开展。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日益多元化,也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乌镇互联网司法所借助科技力量,正积极构建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高品质的法律服务需求,着力提升新时期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记者了解到,当前,乌镇互联网司法所主要依托“乌镇云司法小程序”、24小时法律服务自助机、村(社区)可视化智能终端机、乌镇互联网司法大数据平台四部分进行功能延展和服务延伸,旨在通过覆盖全人群,全面践行“最多跑一次、就近跑一次、一次不用跑”的服务宗旨,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便民又高效
使用体验棒棒的
用手机在微信中搜索“乌镇云司法小程序”,进入可以看到,包括乌镇司法所、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社区矫正、行政复议、公证与鉴定等十大项目菜单。记者随机点击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法律咨询板块,只见里面涉及法律机器人问答、律师咨询、律师视频解答、电话咨询、小桐法律意见书、寻找律师六方面。在法律机器人问答框,记者随机输入一个问题“醉酒驾驶需要负什么法律责任”,很快跳出翔实答案。
乌镇司法所副所长郭芸告诉记者:“法律机器人问答里涵盖近30万条交通事故、劳动工伤、婚姻家庭、合同纠纷等法律问答,可即时为群众解答常规法律问题;通过律师咨询、电话咨询、律师视频解答,则能精准对接上乌镇司法所服务电话、当地法援中心值班律师及各村(社区)法律顾问电话;小桐法律意见书是针对不同情景,模拟律师引导式提问,迅速给出精准的法律咨询意见书,支持21种常用情景。寻找律师是根据群众需求,由平台智能推送擅长该问题方向的律师,涵盖全国各地律师服务资源。可以说,群众所需的基础法律服务,这一板块都可满足。”
如果碰到平时不用智能手机的群众怎么办?乌镇专门在人流密集地设置了24小时服务的“法超市”——智能公共法律服务自助亭,大家可以随时走进这些“法超市”,获得常规法律服务,办理和预约部分业务,并可按需定制。考虑到一些老年人不熟悉这些智能操作,在各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站,还配套有可视化智能终端机,在村(社区)工作人员协助下,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也能享受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自今年6月试运行以来,“乌镇云司法小程序”使用量已突破8700次,“法超市”群众登录使用率已超1200次,可视化智能终端机登录使用量为750次,群众反响热烈。
依托“最强大脑”
优化社会治理
解决个性问题的同时,乌镇互联网司法所也注重对共性问题的及时聚焦、数据预警和智能研判。设立于乌镇司法所内的乌镇互联网司法大数据平台,通过对接人民调解大数据系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系统、乌镇民情管理系统、法律援助系统,可将当地司法所数据进行集成展示和3秒一次的实时动态采集。
“这个平台就像一个‘最强大脑’,改变了我们原来的工作模式。”司法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比如,每天,该平台都会对人民调解数据进行采集并分类,便于他们即时掌握各地矛盾纠纷发展动向,及时预警和分类处置。同时,他们还可以将网上收到的纠纷信息指派到最近的“乌镇管家调解员”,确保“民情一上报,5分钟内有人调”。再比如,借助平台力量,他们进一步优化了村(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每月,村(社区)服刑人员都必须两次到村(社区)可视化智能终端机上打卡,通过平台可联动看到各地打卡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就能进行数据预警。这既节省村(社区)人力,又强化了当地相关监管工作。
桐乡市司法局局长张月萍表示,乌镇互联网司法所的推出,是桐乡秉承初心、立足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在“互联网+司法行政”工作上的大胆尝试。下一步,还将根据实际进一步优化,探索更为个性化、智能化的互联网法律服务,并在桐乡推广开来,推动桐乡智慧司法走在前列、跑出司法便民惠民“加速度”,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