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东部新区 图片由仙居县委组织部提供
浙江在线台州10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徐子渊 张玮洋) 1949年~2019年,70个春夏秋冬,每一个轮回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那些无处不在的细微感知,成了发展乐章的生动音符。70年很短,回溯仙居万年前的下汤文化,这70年是离我们最近的刻度。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绿起来”,仙居的奇迹嬗变,是一部从无到有的创业史,也一笔挥就了仙居50多万人民的奋斗豪情。
回首过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70年峥嵘岁月,不变的是赤诚的初心,不变的是鲜红的旗帜。追寻仙居70年的发展之路,不难发现,始终有这么一支“铁”一般的干部队伍,在披荆斩棘,为民谋福利。
新时代下,在仙居追求“强”与“美”有机统一的道路上,对这支干部队伍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在更高位谋划未来,还要以更高标准突破自我;不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还要有对仙居可持续发展的担当。
如今,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初心使命熔铸到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中去,在仙居高质量绿色发展征程中彰显先锋力量。
新城区转型的“生力军”
仙居县的福应、安洲、南峰3个街道,位于中心区块,就像是仙居城市的“窗口”和“名片”。城区建设、经济发展、民生事业……一项项重点工作都落脚在这3个街道,惠及每一位百姓。
新时代下的新要求。福应、安洲、南峰3个街道不仅在细微上下功夫,画好城区新貌的“工笔画”,同时也率先走好深度转型之路,成为发展中的“特长生”。发展背后,不难发现,这3个街道下辖的社区、村居都有着各自的“领头雁”,带着整个“雁群”不断向前。
创造、速度、民生……这些福应街道县前社区书记李浩军口中的高频词汇,让县前社区在近20年里快速发展,社区集体资产从巨额赤字提增至3.5亿元(包括固定资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000元提增至45000元。
说起社区的“致富经”,李浩军笑言,不过是把民生大事放在首位罢了。2002年,社区集体经济负债2000多万元,经商办厂能人李浩军临危受命,当选为县前村(后改为县前社区)党总支书记。“当时只有34岁,百姓不信班子,班子内部信心不足。说实话,当时心里直打鼓。”虽然没有社区管理的经验,但是李浩军经商办厂带来的开阔眼界让他迅速找到了发展的目标,制定出符合社区情况的“县前梦”,计划通过10年来一点点实现。
集体土地合理买卖;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重点搞好房屋产权的回收和出租;盘活资产、开发资源、引进项目……一步步,稳扎稳打,李浩军带着“两委”班子还掉了欠下的债务,壮大了集体经济,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
酒店设计、拆迁安置、一周工作计划……李浩军的桌子上摆满了社区大大小小的事情,在这里足以窥见社区未来的发展。“我们社区的发展不过是抓住了发展的机遇,搭上了仙居发展的快车罢了。”虽然机遇随处可见,但抓住机遇却并不容易。
与县前社区一样抓住了发展机遇的,还有安洲街道下园社区和南峰街道省耕社区。省耕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喜明细数着这些年来社区一点一滴的变化,发现“民生”二字是不变的定量。新建建材市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建设和泰家园解决缺房户问题、西门片区二期拆迁……每一项工作涉及到的环节多、难度大,但因为都关乎“民生”二字,王喜明和“两委”班子决定无论有多少困难,都要迎难而上。如今,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从2013年的84.04万元持续增长到2018年的近700万元,一个个项目使社区集体经济的“腰包”鼓了起来,让居民们的生活也更有盼头了。
而对于仙居县安洲街道下园社区来说,发展从“一片空白”到“全面丰收”,思路的转变是关键。2006年,因集体经济空白,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东海和几位村干部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拿到第一桶金,叩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大门。
拿着这笔钱,村里通过对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或者村民自愿流转的土地、林地进行统一开发经营,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同时,积极盘活村级留用地、建设厂房、仓库、校舍等资产,采取多种形式开发兴建物业项目,增加集体资产和物业经营收入。10多年时间,下园社区“摇身一变”成为村集体年收入达220多万元、可用资金3400多万元、村集体资产突破1.5亿元的富裕村。
无论是县前社区的李浩军、省耕社区的王喜明,还是下园社区的陈东海,他们都是福音、南峰、安洲3个街道干部担当作为的缩影。他们迎难而上,将阴影留在身后,为百姓送去希望之光。
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过去,农村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现在,一村一景,美丽在四季更迭中呈现。乡村,成了人们向往的热土,或投资发展,或旅游嬉戏。
在仙居,就有许许多多村子,因为一个人或一群人发生着巨变。
3.5公里,是仙居县白塔东横街村到神仙居景区的距离;而绿色,是东横街村和神仙居景区无差别的底色。远山含黛阴幽葱,近处良田稻花香。走到东横街的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就立在活水小池子中,也是这个小村子发展过程中不变的理念。
2013年年底,一场“环境综合整治”的大变革,在这儿拉开序幕。拆除露天粪坑、村道环境打扫、垃圾分类、人畜分离……东横街村党支部书记许子兵带着“两委”班子和党员一起打扫村里卫生,蹲在村民家门口垃圾分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村民,只要动手做了,村子就会一点点好起来。东横街村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成了现在的国家生态示范村、国家3A级风景区、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在离县城60多公里的偏僻山区金竹溪村,一改旧貌换新颜,吸引着各地的旅人前往游玩。而金竹溪的变化,要从8年前台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下派仙居担任农村工作的指导员张新建到来的时候说起。
雨后,数排白墙黛瓦的民居,与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互相映衬,宛如仙境。张新建记得,2011年自己第一次来金竹溪村时,也是这样一个夏天,不过看到的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村民多数还住在已有四五十年历史的黄泥房里,村里到处都是猪栏、露天茅坑,污水横流。
刚开始,村里人等着这位“市领导”任期结束走人;却未想,后来大伙儿一再留人,留出了村子的另一番光景。旧房子拆了,新房子一幢幢建了起来;老旧大桥成了乘凉的文化长廊;破旧的祠堂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文化礼堂……张新建通过跑项目、要资金,跑出了一个美丽乡村。
不同于东横街村、金竹溪村,下各镇新路村并没有太多美景与优势资源,有的只是一条路——管铁线。下各镇新路村村党支部书记潘行伟就靠着这条路,将新路村变成了让旁人艳羡的美丽村庄。
新路村“两委”在2014年春天,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为契机,开始对村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一举拆掉违建房30多间,共计1200多平方米;改造老屋危房400多间,共计10000多平方米,彻底解决了124户村民的缺房问题。改造过的老房子,统一刷着白漆,墙上挂着绿植,门前摆放花草,而花盆是一口口石质的器皿。在村里,随处可见的,就是这些旧时的农家石头器皿,质朴的乡村风味跃然而出。
美丽乡村之变,恰逢其时,而乡村变化背后的强劲动力,源于这批乡村发展的“领头雁”。他们不求“官”,只求无愧于民。他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有了今天这一个个美丽乡村。为提升“领头雁”的能力水平,去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仙居县启动了“头雁领航”工程,每年开设一期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培训班,目前已开设了两期,对近百名村社党组织书记进行了强化培训。
新时代前行的“担当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果说,平时为村社做工作是干部的责任。那么,危难时刻,挺身而出;重要工作,不推不拖,则更显担当。
台风来临,淡竹乡下陈朱村开始进水,村党支部书记朱永旭挺身而出,带领党员干部与时间展开赛跑,他一边让村“两委”干部分头挨家挨户敲门劝说群众往高处撤离,一边组织党员建立“党员突击队”对村里随时出现的险情进行应急救援。
家里的车淹了,无暇顾及;家里的房子被淹了,也没顾得上看一眼,朱永旭急的、想的都是村子这个“大家”。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朱永旭就只有一句话——“谁让我是党员干部呢!”台风结束后,村里的困难户拿着粮油要来感谢朱永旭,妻子才知道朱永旭不为“小家”为“大家”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
而面对市级重点项目、争创“全省首批大花园典型示范县”重点项目——皤滩古镇开发项目,仙居县皤滩乡皤滩村党支部书记吴菊美“立身为旗”作表率,在征迁过程中带头做好每一项工作。
在征迁工作中,吴菊美始终坚持“贴着群众的心窝”做事。根据“五议两公开”机制,先后6次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并通过召开“群众代表意见交流会”和开通“村班子意见信箱”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对征迁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考虑到皤滩古街多数村民的收入来源于古街景区零售、临街商铺出租,征迁项目难度堪比城中村旧房拆迁。吴菊美带领村“两委”班子,充分整合资源,组建了8个由退休老干部、村党员干部、乡贤名流等人组成的攻坚小组,各组队员按照“一天拉一次家常、一周做一次服务、一月献一次爱心”的要求,为涉迁对象提供跑腿、做家务等志愿服务,增进情感、消除疑虑。
“重点工作肯定困难重重,但我们要有底气敢啃‘硬骨头’,也要做好群众工作,让他们知道,重点工作最后的红利还是属于他们的。”吴菊美带头奋战在一线,仅用时2个月就完成涉及235户892人、总面积约3.3万平方米的古街征收工作。
在仙居,还有位特殊的书记,她用“大爱”治理着村子。2010年,王雪娟创办了仙居“东篱之家”,为留守儿童建起一个避风挡雨的港湾;2016年,“东篱之家”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文明家庭;现在,她又多了一个职务——下各镇路北村主持工作的党支部书记。
“从来没有管理村子的经验,很慌。”村书记这一职务,刚开始王雪娟是抗拒的,她情愿自己只是孩子口中的“王妈”,而不是现在村民口中的“王书记”。但当了书记后,王雪娟发现,对待村民和孩子是一样的,用心、用情才是最重要的。“老百姓如果不支持我们的工作,一定有他们自己的原因,我们就是要用心用情去找到这个原因,加以化解,让百姓相信我们,工作自然就不难了。”王雪娟用她特有的魅力让百姓相信,她会给这个村子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百姓”一词,在基层的村社干部看来,已经从一个抽象的词语,变成了一张张具体的“面孔”、一件件具体的民生实事。
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征程中、在“两个高水平建设”征程中,仙居的党员干部始终把初心铭记在心、把使命扛在肩上,努力干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事业、无愧于组织、无愧于群众的好业绩。
新路村 图片由仙居县委组织部提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