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在温岭上洞村 给6位山村留守老人放一场电影
2020年11月06日 11:35:36 来源: 钱江晚报

  11月3日,张金华突然打电话来,邀请我一起进山。

  我和张金华挺熟的,之前采访过几次。他在基层做协警,是个热心肠的好人,当了温岭城南镇义工队12年的队长。

  城南镇照谷村上洞自然村,位于温岭的山区,村民早年都高山移民出来了,剩下几个故土难离的老人。

  张金华和义工伙伴们,要给这些老人“送”一场电影。

  这件事,已经做了几年。一有空,义工们就带着设备往村里跑,给周边的留守老人放电影。

  钱江晚报记者 陈栋 摄

  我赶紧收拾东西,地图上搜索,从台州城区的住处到上洞村,如果选择公共交通,竟然要3个多小时。

  “山上很冷,记得带件厚大衣。”张金华最后在电话里说。

  放映设备要扛着进村。钱江晚报记者 陈栋 摄

  城南镇照谷村上洞自然村,深藏在一座大山里。早些年,这里的村民都从高山移民下山,只剩下一些老人不愿离开,成了这片大山最后的守护者。

  张金华的面包车太有辨识度了,每次采访,他都是开着这辆印着雷锋头像、贴着“城南义工队”字样的车子。我坐进车里,和几名义工队员一道,坐在一堆放映设备之间。

  我瞄了一眼,东西很齐全: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大幕布、音响,还有成捆的线缆,后排座位被塞得满满当当。

  出了镇子,车子很快开始盘山而上,车内抖如筛糠。我身体随车摇摆,鼻尖挨着大音响碰了好几次。

  又颠颠簸簸近半个小时,就在我觉得自己快要晕过去时,突然刹了车。张金华说一句“到了到了”,将我从“腾云驾雾”中拉回现实。

  跳下车子,全身酸麻,同行的几名义工队员已经开始搬运设备,手脚麻利。

  “你们终于来啦!”在村口,75岁的金志云,精神抖擞,已经早早等在那里。老人将早已准备好的扁担拿过来,熟练地捆扎好设备,然后和义工队员一起往村里抬。几个人互相配合,非常默契,我在一旁想搭把手,找点存感,却完全插不进手。

  钱江晚报记者 陈栋 摄

  设备抬进村,已是下午4点多。上洞自然村只能用“弹丸之地”来形容,连个比较宽敞的场地都找不到。

  村里目前只剩下6名老人留守。张金华说,今天要放的这场越剧电影,就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

  设备放下,喘了几口气,在张金华带领下,大家开始“螺丝壳里做道场”。在一个用网拦起来的鸡舍前,队员们简单搭了个木架,随后开始往上面固定幕布。山头的风一阵接一阵,幕布被吹得飞舞,吓得后面的鸡群左躲右闪,发出“咕咕咕”的怪叫。

  电影幕布就搭在鸡舍旁边,这里村里唯一能够施展开的场地。钱江晚报记者 陈栋 摄

  不得不说,金志云老人老当益壮,不知从哪里搬来个梯子,三下五除二就爬了上去,熟练地帮忙固定幕布,大家看得心颤,忙不迭提醒:“老爷子,您可千万悠着点儿。”

  说话间,老爷子就扎好幕布,一个翻身下来,然后又跑进不远的家中端出一张小方桌,手里还捏着一副接线板。

  他开心地敞嘴笑,露出掉了大半牙的嘴。老人说,自己有很多年没看过电影了。

  这也是张金华开办“爱心电影院”的初衷。留守老人们待在村里,几乎没有娱乐活动。有的村子,甚至连一桌麻将都凑不齐。

  钱江晚报记者 陈栋 摄

  张金华用手比划了一下幕布的方向,调整好小方桌的位置和角度,然后将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摆好。一名义工在边上将一卷电线扯出十多米长的距离,从金志云老人家连上电,再配合老人拿来的接线板,终于打通了“最后一米”,投影仪和笔记本都运作了起来。

  张金华开始调试设备。钱江晚报记者 陈栋 摄

  张金华一边调试机器,一边跟我说话。

  他说,自己对这个村子特别有感情。“就剩6个老人住着,平均年龄都在75岁以上,家里条件都不太好,他们是我重点帮扶的对象。”

  在这个村里,张金华还留下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2017年,张金华作为义工,来村里为老人们服务。当时,村里老人比现在要多不少,十几户人家还是有的。义工队员们给老人理发、剪指甲、做饭和打扫卫生。

  期间,有一个名叫李小春的高龄阿公偶然和张金华提起,他在这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特别想念的却是40年前到城里看了一场片名叫《五女拜寿》的越剧。“好看,很想念,还想再看一次。”当时,老人念叨着。

  做了多年公益的张金华瞬间意识到,以前自己和义工队员们给老人做的很多事情,基本都停留在物质层面,疏忽了留守老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钱江晚报记者 陈栋 摄

  那天回来后,他就和队员们商量这件事,大家一致赞同,成立一个专门为留守老人放映的“爱心电影院”,将老人们想看的电影戏剧送到村里。

  后来,义工们筹集了约一万元,买来全套播放设备,2017年6月2日,“爱心电影院”的首场放映,在上洞自然村开幕。

  剧目便是《五女拜寿》,但遗憾的是,在不久前,最想看这部电影的李小春阿公,已在前不久过世了。

  说到这里,张金华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说:“这个遗憾一直没法弥补,它让我意识到,做公益不能等。”

  钱江晚报记者 陈栋 摄

  山坳里的信号很差,大多时候,手机都处于“罢工”状态。

  等一切准备妥当,已经是傍晚5点多。太阳下山了,山村的天空被夜幕填充,星光点点,这是城市里绝对看不到的美景。

  气温也开始直线下降。山谷里的冷,不是那种纯粹的低温,它就像长了一双灵巧的手,总能在你的衣服上掀起一角,然后死命往皮肉里钻,一阵接一阵。

  很快,我就开始清鼻垂下。我可怜兮兮地看了看张金华。他说,要等到晚上6点,老人们吃完饭电影就开播。

  义工们的晚饭,是从山下买来的盒饭,没有桌子摆放,大家各自找块石头当桌子,蹲地上几下扒拉完,然后等着观众们登场。

  钱江晚报记者 陈栋 摄

  “您慢点走,小心脚下。”大约6点左右,老人们陆续出门,带着竹凳子,义工们帮忙搀扶着,小心翼翼来到场地里。

  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张金华鼠标点击,开始放映这部名为《云中落绣鞋》的越剧。

  声音响起,老人们的眼睛齐刷刷被吸到了屏幕上。光线忽闪忽闪的,映照出老人们乐在其中的陶醉神情。

  很多承载了爷爷辈记忆的经典影片,搁现在看来画质模糊,编排粗糙,演技平平,但声音响起,总能赚走老人们一波眼泪。

  这些老人看电影时在想些什么,张金华其实也不太明白,“可能某个情节触碰到了老人内心某处柔软的地方了吧,或者打开了老人那一代的回忆,总之是一些物质以外的东西,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钱江晚报记者 陈栋 摄

  张金华手里有4块尺寸不一的幕布,根据每次观影的人数来选择用哪一块。有一块最小的,也就四五十寸大小,这是他为一些特殊人群准备用来播放个人专场用的。

  趁着老人们在专心看戏,张金华拉着我到角落,聊起前段时间的一次上门服务,他们来到隔壁玉环市的接力窝山头的梁桂领阿婆家里,为老人送去一部越剧。

  “温岭和玉环是隔壁,这个梁阿婆就住在一山之隔的村里,10月18日晚上,我们翻过大山,来到梁阿婆家,为她个人放了一场越剧。”

  这是半个月前为阿婆一个人放映的一场电影。钱江晚报记者 陈栋 摄

  我有些不解,毕竟张金华在城南镇就已经很忙碌了,而且时不时还会受邀去温岭其他乡镇播放,为什么他还要“闲事”管到其他县市呢?

  张金华解释道,因为梁阿婆的这个村虽然属地玉环,但其实就在温岭边上,所以就“兼顾”了一下。

  “梁阿婆所在的村还有7户留守老人住着,但是因为原来村落比较大,所以老人们住得比较分散。”梁阿婆因为腿脚不灵便,没办法走到播放越剧的现场。于是才有了张金华特地为她一个人播一场电影的安排。

  闲谈间,金志云老人从家里端了一脸盆蒸好的番薯分发给大家吃。我用冰凉的手接过来一块,热乎乎的。这些老人没有富裕的物资,他把自己家里原先准备用来做番薯丝的地瓜拿出来,与人们分享,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感谢。

  一个多小时后,《云中落绣鞋》播放完毕,老人们轻声鼓掌,表达自己的感谢。

  在放电影时,张金华经常在幕布上打出这句话,让人泪目。钱江晚报记者 陈栋 摄

  衢香梅阿婆想和义工们道声谢,但是实在不会组织语言,想了半天,憋出一句话:“总之就是晚上太高兴了。”

  大家心领神会,赶紧七手八脚帮忙,帮老人搬起椅子,然后搀扶着老人陆续送回各自家里。

  直到清理干净了场,张金华才带着大家返回城里。到家,已是深夜了。

  “阿华,你这一天天地为他人忙碌,坚持做这些公益,你到底图啥?”在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向张金华问出这句闷在心里很久的话。

  阿华边开车边思考。“不为啥,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助人为乐’吧,总之这样的生活让我很快乐,而受到我帮助的人同样很快乐,看到别人因为我而快乐,我就更快乐了。”

  这句像绕口令一样的话,我咀嚼了很久。

  钱江晚报记者 陈栋 摄

  (原标题《给6位山村留守老人 放一场电影 光线忽闪,映照出老人们陶醉的神情 义工队长张金华:看到别人快乐,我就更快乐了》。编辑 林婧)

标签: 责任编辑: 孙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在温岭上洞村 给6位山村留守老人放一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