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两代人的“种田经”丨临海这对父子38年种出17931吨稻谷
2021年04月30日 08:23:46 来源: 台州新闻APP
“我不信在田里干不出大事来”
放弃城里上班租地种田

  周振华属牛,家住临海市江南街道贺家村,离临海中心城区只有一桥之隔。上世纪80年代初,工业化和城市化兴起,不少村民纷纷洗脚上田,进企业进机关,巴不得捧上“铁饭碗”。高中毕业的周振华,却向全家人宣布了一个决定:留家种田。

  “我不信在田里干不出大事来。”周振华不顾家人反对,买来农业书籍,订购农业报纸杂志,台州农科所成了他经常出入之处。边学边问边干,他对水稻小麦等各个生长环节认真摸索,每次除虫用药、施肥的数量和种类,他都一一详细记录,笔记本摞起来有一人高。

  周振华种了一辈子水稻,也收获了许多荣誉,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大户”等称号。

  1982年年底,在众多质疑和不解中,周振华和村里签订合同,承包了31.5亩土地,租期5年。两年后,他成了村里第一批万元户。随后,他又承包了附近泾头项村的226亩土地,并成立台州振华农业承包公司。

  天有不测风云。泾头项村地势低洼,一场台风带来的洪水让周振华损失惨重,亏了近5万元。属牛的周振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不屈不挠,一如水牛般倔强。短短几年,周振华承包的土地就从头年的30多亩增长到数百亩,“只有肯花功夫,田里一定能干出大事来!”

  农闲时节,农场的师傅在修理农机。

  1985年,周振华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到日本考察农业。“浙江共有8人,我是临海第一个公费出国的农民,很珍惜那次机会,让我零距离见识到了日本的现代化农业。”

  这次考察对周振华的触动很大,搞机械化农业的步子更加笃定。1987年,他的农场被省里定为农业机械化试点单位。1988年,他筹集5.5万元资金,添置了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十多台农机具。

  市农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何贤彪(中)和周家父子一起,商量在油菜收割后,种植彩色水稻。

  有了这些机械,农场的雇员精简到5人。当年农场的粮食总产量高达7.5万公斤,人均产粮1.5万公斤,是当时全省平均数的10倍多,一举扭亏为盈。

  随后的十几年,周振华种粮的路越走越宽——承包田达到了2630亩,还添置了精米加工机……

  周央在操控无人机。

“儿子开无人机来种地”
不做区域经理返乡务农

  如老黄牛一样的周振华,在田里一步一个脚印干出了大事。1987年,他作为全国党代表,进京参加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听到十三大报告中央对农业那么重视,为农民、农村着想,心里更激动了。”会议间隙,周振华还特地去了北京农科院。工作人员给他介绍了许多现代农业知识,还送了他一些农业知识书籍。

  对于自己的“种田经”,周振华侃侃而谈。

  从北京回来,儿子出生,老周给他取名“周央”。

  1995年,周振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08年,再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周振华的承包地里,机器在耕地。

  随着年岁渐长,61岁的周振华也感叹岁月不饶人。2015年,大学毕业已在外地任上市公司区域销售经理、年纯收入近20万元的周央,回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农场陆续购买了一批大疆植保专用无人机和测绘无人机,动动遥控器,上千亩田间管理尽在掌握。“目前,我们正在订购卫星导航无人插秧机,进一步提高效率,虽然目前农场有上千亩的小麦、油菜花、蚕豆等作物,常雇员工却只需4人,人力成本大大节约。”周央说,未来的大规模农业种植离不开数字化。

  周央在田里查看小麦育穗情况。

父子两喜看稻菽千重浪
从机械化到数字化耕种

  效率高了,效益就高了。无人机数字化种地让周振华又成了焦点人物,许多承包户来向他取经。他有意把儿子周央推到台前,“现代农业还是要靠年轻人。”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更坚定了周振华父子“不信在田里干不出大事来”的信心。目前,这对种地“父子兵”探索起飞鸟型发展的农业经济新路子:以农业规模经营为载体,以科技兴农为鸟头,以农机作业与农用水电设施为翅膀,以农产品购销市场为鸟尾,驱动农业经济向更大规模商品经济发展。

  周央正在用无人机喷农药,一个人一天能喷洒七八十亩。

  “现在,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大米口味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突出。这几年,我一直在推出新品种,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要,提升产品附加值。”周振华说。

  周央则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网站,搞起了互联网营销,“振华大米”品牌的影响力逐日提升,销售渠道也越来越宽。“目前农场销售的,普通大米每斤价格3-3.5元,特种黑米每斤8-12元。”周振华说,有了品牌,大米的附加值提高了不少。

  周振华还把种田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阳春三月,灵江南岸,他种植的500亩油菜花怒放,与江南长城相映成趣,成了市民蜂拥而至的网红打卡地……

  周央将早稻种子倒进桶里,开始育种。

  去年10月23日,在周振华位于临海市汛桥镇后山洋村的稻田里,收获了试种的超级杂交水稻——“湘两优900”。该品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选育,临海借助台州市院士合作平台,引进过来开展高产攻关和集成技术研究。示范方选择周振华来试种,面积130亩。

  通过肥料试验、种植密度试验、灌溉制度试验以及秧龄试验等,周振华和儿子逐渐摸索一些经验。经实割测产,亩产量比预期超出200公斤。袁隆平团队对周振华父子给予了高度肯定。

  周央在灵江南岸种的大片油菜花开正旺,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打卡。

  转眼又是一年播种季,周央抽空用无人机帮同为种粮大户的郭斯敏测量家庭农场面积。前年8月,“利奇马”台风让他们农田受淹不少,周振华和儿子常过来帮忙,互相打气……

  人勤春早,父子俩深耕细作,和乡亲们继续着“在田里也能干大事”共同致富的故事。

标签: 振华;无人机;农场;父子;大事;油菜花;试验;承包;现代农业;大米 责任编辑: 冯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tznews/202104/W020210430302243116555.png

两代人的“种田经”丨临海这对父子38年种出17931吨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