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5日讯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更多新生儿出生的同时,早产儿也在增加。“11·17世界早产儿日”将至,记者昨从温州市妇幼保健所了解到,今年1月到10月,我市出生新生儿共97047人,其中早产儿6046人,约占6.2%。
从今年8月到10月在医院出生的孩子数据来看,2111例的早产儿数中,有251例为双胎,占13.06%。产妇中有294人是高龄产妇(大于35周岁),占了15.3%,比去年同期增长3.43%。
“袖珍婴儿”胎龄仅24周
今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出生的“袖珍婴儿”希希的成长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她于去年12月30日出生、,比预产期提早了16周,出生时胎龄(怀孕的时间)只有24周、体重630克、身长仅33厘米。希希出生后戴了一个多月的呼吸机,后来出现了消化道出血,又出现了血液感染并诱发了败血症。整个抢救及护理过程非常艰难,曲折不断。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现在的她茁壮成长,体重也达到了正常出生孩子的范围。
2009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也曾成功救治成活了一例全国罕见的超早早产儿,身怀三胞胎的孕妇早产,仅24周又5天就产下了3名“袖珍”女婴,体重分别为710克、790克和780克,个体只有成人手掌般大小。
针对早产儿增多,医学专家分析有多方面原因,比如,“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导致高龄产妇的增加、试管婴儿增多、环境污染严重、工作压力大等因素。此外,随着当今早产儿治疗和监护手段的日益完善,让很多原本医学无能为力的早产儿现在可以救治了,也是原因之一。
12个乡镇(街道)
开展“早产宝宝助推行动”
市妇幼保健所儿童健康管理科副科长叶炯告诉记者,早产儿往往面临三大发育风险:智力低下、脑瘫及心理行为问题,“早产儿出现以上情况的几率比正常出生的孩子高25倍。”他同时指出,在婴幼儿早期脑组织有极大的可塑能力,通过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合理的综合训练,完全有可能使受损伤大脑获得最佳的代偿能力,有效地防止智力低下、脑瘫的发生。
为此,我市从去年起逐步推广“早产宝宝助推行动”项目,以此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社区早期发展指导室为基础、县级妇幼机构高危儿门诊为阵地、市高危儿干预中心为技术支持的干预模式。鹿城、龙湾、瓯海、瑞安、苍南成为首批项目地区,率先在以上地区的12个乡镇(街道)社区卫生院建立早期发展指导室。
据介绍,该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早产儿的早期综合发展,比如,定期给早产儿做体格生长评价、心理行为发育评估等,从而制定阶段性发展方案,结合个案生长发育特点,制定包含营养喂养、行为引导、社会功能训练等优化方案,并进而实施优化干预,如通过按摩、被动操等方式强加肌肉训练等。
此外,还将通过搭建“早产儿俱乐部”等医教结合的互动平台,定期组织早产宝宝家长讲堂等活动,帮助早产儿家庭科学认识早产风险。目前我市已有1万多名新生儿加入到该项目,接下来还将逐步推广覆盖全市。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