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国宝”廊桥明日进场施工 抢救全程回顾
2017年03月24日 16:33:56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陈祥磊 编辑 戚祥浩

第一时间抢救廊桥木构件的村民(季海波 摄影)

  备受关注的泰顺廊桥被冲毁事宜,将迈出最新实质性一步。记者从今天下午泰顺县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项目立项、设计、论证、审批、招标等前期准备,廊桥修复工程明天将正式进场施工。

  去年中秋节,泰顺三座国保廊桥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在“莫兰蒂”台风中被洪水冲垮。浙南淳朴山民争分夺秒找寻木构件,省市专家驻点泰顺全程指导,非遗传承人主动请缨古法修桥,社会各界捐钱捐物、出人出力……一场救桥战役,在生态之县、廊桥之乡泰顺打响。

洪水肆虐,三座国宝廊桥接连被冲毁

  “薛宅桥危急!洪水已经漫过桥身!”2016年9月15日,瓢泼大雨敲打在玻璃窗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泰顺县非遗中心主任季海波的思绪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

  11时58分,三魁薛宅桥被洪水冲垮;12时20分,筱村文重桥被冲垮;13时20分左右,筱村文兴桥被冲垮……消息传来,国家省市文物部门纷纷致电泰顺,国家、省市文物专家,各级文物工作者、廊桥保护民间组织,从四面八方赶往泰顺,百年廊桥遭灾带来的伤痛,成了他们顶风冒雨驰援泰顺的动力之源。

  浙南泰顺,不仅是生态之县,也是廊桥之乡。境内46座不同时期的古廊桥静卧溪山,其中19座廊桥在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座廊桥于200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兰蒂”来袭,该县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3座国保廊桥相继被洪水冲毁,省保廊桥南溪桥桥台被冲毁三分之二,其他廊桥不同程度受损。

  回忆起受灾场景,村民们至今仍心有余悸。洪水让平日清浅温顺的溪流,瞬时泛滥成混浪排空的大河,百亩良田变成汪洋,道路交通、电力水利设施中断,房屋坍塌受损,沿街店铺物资被浸泡、冲走……洪水几乎洗劫了人们熟悉的一切,大家谈水色变。

  然而,灾难并没有让百折不挠的泰顺人一蹶不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注下,国家和省市文物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当地群众众志成城抗大灾、建家园,很快恢复生产生活。更值得一提的是,泰顺仅用了短短6个月就完成“国保”文物修复工作的项目立项、地质勘探、安全评估和工程技术方案设计、论证、审批等前期工作,廊桥修复审批跑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村民争分夺秒,不让廊桥成“遗梦”

  “当务之急是找寻木构件,多一根就多一分复原的可能。”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传承人曾家快得知廊桥受灾之时,位于泰顺泗溪镇下桥的家也遭了灾,一楼被淤泥堵得严严实实。他顾不上“自救”,踩着泥泞赶往筱村,和当地村民一同沿溪而下寻找木构件。

第一时间征集整理木构件的泰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季海波 摄影)

  与此同时,泰顺县文物部门《关于收集被毁廊桥木构件的紧急通告》也在网络和“朋友圈”刷屏。文物工作者、文保员、非遗传承人和村民不约而同向受灾廊桥所在地集结。“木构件找寻是廊桥修旧如旧的关键。”季海波回忆说,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廊桥修复的全面提速奠定了基础。

  山路崎岖,却阻挡不了村民们救桥的脚步。台风刚过,筱村村民吴大伟、林作坡、林建华等人便沿溪而下找寻被冲垮廊桥的木构件。他们回忆说,当时,木构件有的被冲到了山弯溪谷,有的冲到下游水库,大伙儿擦亮双眼沿溪而下找寻,不放过任何一块碎木料。

  “除了帮着找,我们还可以继续捐钱修。”52岁的林建华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着对古廊桥的无法割舍,说到动情处,老人眼里噙着泪花。他告诉笔者,从爷爷出资建桥,到父亲守桥,再到今天领着大伙儿找桥,筱村文重桥早已成为一家三代的精神寄托,桥被冲垮之时,家族里上了年纪的长辈有的伤心落泪。

  泰顺人对桥的热爱如青山般厚重。台风过境,村中不少老人凭借经验,找来绳子、柴刀,密切注视溪流的漂浮物,特别是上游漂下的大木件,虽然起初不知是什么,但在他们眼中,硕大的原木肯定非同一般。“小的时候也听说过廊桥被冲毁的事儿,都是找回构件重修的。”60岁的吴大伟说。

  听说镇上收集木构件后,村民们主动把千辛万苦找寻到的“国宝”木料送了上去,肩扛车拉,有的甚至步行数十里山路。从小在廊桥畔长大的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大家都希望廊桥修复快点儿、再快点儿。为此,不少村民还主动腾出自家院落,为木构件晾晒提供场地。

  令人庆幸的是,三魁、筱村洪水来得快、去得也快。水位的快速下降,加之有关部门和村民反应迅速,桥被冲垮的第二天下午,95%以上的大构件、85%以上的中构件就被找回,大家的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然而,修复工作才刚刚开始。泰顺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成立廊桥灾后修复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技术服务、资金监管、薛宅桥修复、文兴桥和文重桥修复、南溪桥修复等5大工作组立即组建,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泰顺“一桥一策一专班”启动各项工作。

  走进泰顺县文广新局局长陈体注的办公室,廊桥修复的资料堆满办公桌,从桥被冲垮到今天的重建,他几乎天天和廊桥打交道,工作中研究修桥、生活里牵挂廊桥,修桥已然成了他的“必修课”。

八十年代的薛宅桥 施明达 摄

  “我们把10座国保廊桥列入修缮范围打包修复,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文物安保工程实现廊桥智能化防护,让廊桥更稳固、美观。”陈体注介绍说,根据泰顺廊桥的特点,当地提出了打包修复、综合修复、安全修复的方案。廊桥修复既要保持文物的原真性,也要确保廊桥的安全性,为此该县不断研究提升廊桥建造技艺,在充分尊重原材料、原工艺的基础上,适当采用现代材料和现代工艺,全面提高廊桥防洪抗灾强度。

  据了解,3座廊桥修复工程正式动工建设,该县已挂出“作战图”,按照时间节点抓好工程推进,确保于2017年9月15日前完成文重桥修复,11月底前完成薛宅桥、文兴桥修复工程。

  各级鼎力相助,跑出修复“加速度”

  廊桥受灾后,中央、省市各级领导、文物界专家教授、社会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了泰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省文物局局长柳河神情凝重,他们带着专家骨干、技术设备从省城驱车300多公里,直奔廊桥受灾现场。

  省厅市局的专家来了,一条廊桥修复的“绿色通道”就此开通。省市文物局成立专家指导组驻点指导,并组织专人对接工程审批。那段时间,在省厅市局的办公楼里,随处可见他们为泰顺廊桥修复奔走忙碌的身影。在廊桥修复现场,省市专家与泰顺非遗传承人、村民吃住在一起,每个人也都希望廊桥修复快点、再快点……从每一根木构件的分类鉴定,到每一处结构的受力分析,现场工作人员不敢有丝毫马虎,在加快进度的同时,力求精益求精。

季海波摄 北涧桥

  “文物修复并不是简单的工程修复,一方面要修旧如旧,另一方面还要兼顾质量和进度。”季海波介绍说,经过省市文物部门的对接争取,国家文物局将修复方案审批权下放省文物局,省文物局将廊桥修复施工图核准权限下放给市文广新局(文物局),实现立项、审批、图纸会审等由原先的“串联”变“并联”,全面压缩中间环节和审批程序,廊桥修复全面提速。

  廊桥修复,让专家与群众的心聚到了一起。盼着廊桥早日修好的三魁镇村民薛长算,清扫完街道后时常到廊桥木构件堆放的厂房走走,透着微弱的灯光,他好几次看到工作人员挑灯奋战。“有他们在,廊桥肯定能修好。”老人说,廊桥修复让省厅专家更接地气,也让他的心里更有底。

溪东桥 林上兆 摄影

  为了早日修好廊桥,省市文物局、省古建院的专家和县市县文物工作者放弃节假日、双休日开展工作,加班加点收集资料、编制廊桥修复立项方案和工程技术方案编制,提前完成方案设计提交论证审查,为廊桥修复及早开争取了时间。

  立项方案编制、木构件整理分类标记、地质勘探、修缮工程资料收集、施工备料……省市专家的全程参与,让廊桥修复不仅跑出“速度”,更彰显“温度”。

  传承人展“拳脚”,古廊桥修旧如旧

  修复冲毁的廊桥,材料、工艺都要遵循旧法。而长期重视廊桥保护和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的泰顺,刚好解决了这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泰顺政府和民间对廊桥都进行了颇多的研究,相关专家及当地文物部门还对每座廊桥进行了充分的测量测绘,保留了大量影像资料。

  此外,泰顺目前拥有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直机、省级非遗传承人曾家快和其他市、县级传承人等,拥有4支熟练掌握该技艺的团队,他们近年在泰顺境内都有修建廊桥的经验。

泰顺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寻找廊桥木构件 季海波摄

  “我们邀请廊桥技艺的传承人曾家快、郑昌贵和赖永斌分别负责文兴桥、薛宅桥、文重桥的修复,让传统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为修桥所用。”季海波介绍说,廊桥修复伊始,泰顺就整合传统营造技艺非遗保护机构、相关技艺传承人、非遗保护队伍力量,科学安排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参与廊桥修复工作,确定3位传承人“一对一”参与廊桥修复工作。

  负责文兴桥修复的传承人曾家快,18岁开始做木匠,早在10多年前便靠双脚访遍泰顺境内所有的廊桥,当时他用笔记录下的数据和草图,如今已成为廊桥修复的重要“数据”。“重建国保廊桥,义不容辞。但修复廊桥远比造桥更费时费力。”曾家快坦言,除了找到大木构件外,小构件和瓦片也要找到替代品。

  除了非遗传人全程参与廊桥修复外,家乡廊桥遭灾也牵动着在外泰商和不少民间组织的心。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泰商发展联合会、全国泰商企业家联谊会、温州侨爱廊桥基金会、谢灵运研究会、善德爱心慈善基金等民间组织纷纷发出倡议,组织募捐和捐赠。据初步统计,社会各界共捐款到位607.69万元,充分体现了民众自发参与廊桥保护的重大意义。

文兴桥冲垮前 季海波 摄

  如今,廊桥修复工程马上要动工。90多岁的文兴桥守桥老人雷祖难掩内心喜悦。痛失廊桥的那段日子里,她经常会拄着拐杖在曾经的桥畔驻足。“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初见老人之时,她一提及廊桥,嘴里总会念叨着这句话,我们不懂地方话,但从她的神色中却能洞察出那深深的忧伤。

  “修好了,我要到桥上走走,我还陪着它、守着它。”老人话说。


标签: 国宝;廊桥;抢救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