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着两根辫子,一身休闲装,美丽清秀,90后的她来自宁波慈溪,但说起温籍考古学家夏鼐,娓娓道来,令人折服。
昨天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读博士胡文怡应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邀请,在温州市图书馆举办了《再识夏鼐》讲座,与夏鼐亲属和市民共约百人,一起解密夏鼐,解读这位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心路历程与鲜活人生。
娓娓道来,边说边笑
讲座开始前,年轻的胡文怡坐在讲座桌边,准备着电脑里的PPT内容。一位老年观众看到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哇!这么年轻就能举行有关夏鼐的讲座了,了不起。”他的话引起了周围多名观众的注意。
随后,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黄培量介绍了胡文怡的简历。胡文怡,浙江慈溪人,1990年生,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目前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在读,师从孙庆伟教授,专业为夏商周考古。她曾参与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发掘和实习报告编写工作等;对中国考古学术史略有涉猎,曾发表相关论文,并出版《认识夏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一书。
“我看过这本书,与一些人物传记有所不同。胡文怡写得很生动,读了这本书后,就觉得夏鼐先生跃然纸上,惟妙惟肖,如见其人。”黄培量的话,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他们纷纷点头。
胡文怡开讲前,高兴地说,她撰写的《认识夏鼐》一书主要是以《夏鼐日记》为核心史料,辅以《夏鼐文集》及有关史料,交相互证,横向地分析研究夏鼐其人的方方面面,探讨夏鼐先生喜好厌恶的性格、待人处事的方式,以及他的远大赋命和宏伟事功,“说实话,这是我的硕士论文内容,没想到能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还能来夏先生的故乡开办讲座,很荣幸”。她的开场白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讲座中,胡文怡利用自己对夏鼐的研究,娓娓道来,边说边笑,尤其是多处运用现代地图说明夏鼐的有关变迁和一些事例,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她质疑有些史料里有关夏鼐的记载和事实是有出入的,令听众频频点头。
胡文怡对夏鼐的喜好厌恶和处事方式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夏先生很讲究效率,也很节俭,以最少的花费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他快速地撰写多本著作,这是我从《夏鼐日记》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命名问题》只花了一天半,《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花了两天半,等等,一切有兴趣的事情,他都会风驰电掣般去完成。”
胡文怡的讲座赢得了大家的肯定,但她也很谦逊地指出《认识夏鼐》一书的缺点:其他参考文献太少,“正经内容”太少,生活琐事太多。
现场,她还见到了夏鼐先生的多位亲属,激动地和他们握手,向他们鞠躬,并合影互留联系方式。她高兴地说:“2015年8月,她特地来到温州,参观了夏鼐故居。这次是我第二次来温州,收获很大,见到了《夏鼐日记》中出现的多位人物,就好像他们从书本里跑了出来,很亲切。”
再造之恩,毫不为过
眼前的胡文怡说起夏鼐,面带笑容,侃侃而谈,对于夏鼐的深刻研究令人敬佩。这一切都源于胡文怡从小就对古代文化感兴趣:“我5岁时,就喜欢听有关楼兰姑娘的故事,还喜欢听一些鬼怪故事。后来我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读书时,经常去听考古专业的课程,才发现我的‘真爱’在考古。于是,我来到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读硕士。起初,家人反对我读这个专业,但后来他们还是扭不过我,呵呵。”
胡文怡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读硕士期间,有一天,来到导师孙庆伟的办公室,屁股还没坐热,孙庆伟就说:“文怡,你的毕业论文就写夏鼐先生吧。”当时轰的一声,在她的脑子里“炸开”这样一个念头:“诶?!这是考古系同学写的文章吗?”
孙老师解释道:“研究夏鼐先生,就是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史。虽然学术史并非新奇研究,但对于年轻的中国考古学来说,其学术研究史正是近年来的热点。”孙老师的意图就是怎么使一个考古门外汉通过一项研究真正爱上考古。这个选题,蕴含着孙老师的智慧和苦心。
2013年9月,胡文怡开始查阅有关夏鼐的多本书籍,尤其是读了《夏鼐日记》,它详细记录了这位学术大师早年刻苦钻研、勤奋成长的经历,让她对夏先生越来越了解,“可能因为先生的性格比较对我的脾气,潜移默化地影响、启示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觉得夏先生血肉鲜活,他的血肉精魂便越滋养着我。我越拨开他身上刻板印象的迷雾,走进他‘权威’、‘泰斗’的光芒之中,我心中对于人和事的成见与偏见,便越消去一分。这是对我性格的磨砺和沉淀,是对精神世界的开拓与改变。谓再造之恩,毫不为过”。2015年5月,她完成了这篇论文。
得到肯定,感恩大家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胡文怡得到了多人的帮助。她通过师姐艾婉乔,见到了夏鼐先生的二儿子——夏正楷先生。他从亲历者的角度为本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建议和肯定:“写得不错,比较如实地反映了夏鼐先生一生的追求、情操和品質。同时反映了一位90后年轻人对老一辈考古学家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中国考古学的深入思考。”多次的接触,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胡文怡说,她还邀请夏鼐先生信赖的学生、多年的同事王世民先生为她的书著序。王世民先生耐心地解答了她的各种琐碎问题,多次仔细审校她的文稿,使许多谬误得以被修正。
王世民先生在《认识夏鼐》序中这样写道:“她以生动的笔触复原了这位一代考古大师的形象,不仅使没有机会领略夏先生风采的后辈学生读后如见其人,即便像我这样曾经常在先生左右者读后也感到宛若昨日。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书。我衷心希望,这部书的出版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夏鼐先生其人,深刻理解夏鼐的治学之路及其学术思想。当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考古学家所坚持的优良学风,使中国的考古学科以新的优异成果,跻身于世界学术之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