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从今年开始,位于浙南山区、年财政收入只有10亿元的文成县,大手笔投入20亿元,为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更适宜的城乡环境。这是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扎实举措,是“大花园”蓝图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也是一个山区县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崛起的雄心壮志。
浙江在线8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梁国瑞 县委报道组 赵慧聪 刘进希)烈日西沉,暑气尚未消散。文成西坑镇让川村的千年古樟树旁,风味独特的“畲家长桌宴”,已经开席。
喧闹声此起彼伏。悦慢民宿总经理黄琳琴的心里,感到越来越踏实:进入暑期,她的5个民宿小院,98个床位天天爆满,有的游客一住就是多日。
去年这个时候,黄琳琴还经常“冒火”:村里变电器功率太低,空调一开就跳闸;山村没通自来水,山泉水又供不上,只好紧急请人挖井……最委屈的时候,她拿起电话向县委书记抱怨:“鼓励我们来开民宿,可基础配套设施缺这少那,好不容易有了客人,没水没电怎么留得住?”
小村让川,正是山区文成曾经的缩影。这不仅事关当地产业的转型发展,更事关数十万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
受限于交通闭塞、水源保护等因素,文成多年来“一产受限、二产受制”。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发展?“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根本的出路在旅游”,这是文成人多年求索得出的结论。然而,一直以来,基础配套不足、产业层级不高等短板,制约着文成旅游业的发展。
今年5月,文成印发《全域旅游化环境再造工程行动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由政府配套4亿元,国开行融资16亿元,把全县域打造成一个“大花园”。他们定下这样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游客年接待量1000万人次,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全县旅游总收入超过60亿元,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
一个山区县的“大花园”梦想,已经悄然开启。
出路
在山水之间酝酿
路,一直是文成人的“心结”。
一条是交通的路。不通高速、不通铁路、没有一级公路……对于地处温州西南的山区县而言,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条是发展之路。地处飞云江源头,境内的珊溪水库是700万温州人民的“大水缸”,全县95%的面积为水源地保护区,对工农业发展限制不小。
跨越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文成是温州优质旅游资源集中的县域,以旅游为核心的三产融合发展是破题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路。”县委书记王彩莲扎根文成6年,常年奔波在“八山一水一分田”间,对于县域发展有着深切体会和思考,“未来几年,‘生态好、环境差’将是文成集中力量解决的课题,也是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发展全域旅游的突破口。”
破局的契机,出现在“摘帽”以后。
2015年2月,文成等26个欠发达县“摘帽”,并取消了GDP总量考核,转为重点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2016年,文成被列为全省交通补短板典型示范区,5年内预计投入超过150亿元,建设3条高速公路、3条国省道,以及温武铁路、通用航空机场。长期以来处于交通末端的文成,有望实现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对外1小时交通圈,并成为浙江西部的交通枢纽。
“高速时代即将来临,文成旅游业要提前做好准备。”王彩莲说,留给文成的准备时间只有3至5年。这段时间里,如何蓄积发展动能,抓住时机完成从“旅游资源富县”到“旅游产业强县”的跨越?
今年4月,文成县发改、交通、农办等部门以及各乡镇一把手,组成一个40人的党政代表团,前往诸暨、安吉、景宁三地学习考察,访古镇、下乡村、进展馆、入园区,学习各地城乡规划,交流城镇环境再造经验,共谋绿色发展合作。
这些地方“整体规划、精致造景”的品质追求,十年百亿元投入整治环境的魄力,给文成干部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考察归来后的总结大会上,大峃镇镇长薛乐之感叹说:“不管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还是县域环境再造,都要当成家里搞装修一样精心来做,从设计到选材,甚至买块瓷砖都要货比三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种抢抓机遇、时不我待的共识迅速形成,一条通过提升基础、再造环境,以全域旅游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也渐渐明晰。
5月26日,《全域旅游化环境再造工程行动方案》正式出炉,明确提出“一年攻坚、两年见效、三年决胜”,打造全省一流的环境高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样板。
转型
从环境之变开始
峃口镇新联村党支部书记张仁建,总爱带客人去游览滨水公园——这里是新联村的“门面”,也是村庄转型变化的起点。
飞云江畔的新联村,自2003年被划入赵山渡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地之后,发展就陷入了停滞状态。“不能种、不能养,村民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只剩老人孩子在村里。”张仁建说,没有产业,村庄就失去了活力,环境卫生更是无人在意,“2013年前,垃圾、鸡粪、猪粪到处是”。
江边这块4.7万平方米废弃地的改造,却让村庄意外获得了新生。如今,江岸上是成片高低错落的绿化带,游步道蜿蜒穿行,亲水平台、游廊亭台点缀其间,连广场边的公共厕所,都做了外墙景观。
村民们发现,环境改造一新后,新联村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景点,隔三差五就有人开车前来游玩,最多的一天,游客竟然超过4000人。
更让村民们惊喜的是,去年9月,一个投资8亿元的“秋波谷”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落户飞云江畔,新联村被规划为项目集散中心。“环境改造好了,旅游项目才会看中这里。”张仁建说。
如今,这样的环境再造,已在文成全域铺开。更多镇、村干部在思考,什么样的布局,才符合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才能做出本地的特色?
有着百丈漈瀑布、天顶湖、红枫古道、刘基故里、安福寺等著名景点的百丈漈镇,是全县景点最集中的乡镇。
“三年规划里,县里给我们用于环境再造的资金,将超过1.5亿元。”镇党委书记邢文东已经做好打算,百丈漈镇不仅要发挥传统景点的优势,更要让全镇14个村,全部成为A级景区。
对于未来,一些村庄也日渐明晰。新亭村设计投资4000万元,新建出入广场、停车场、游步道、茶歇点、书屋群、民俗群,7月底已经开工。红枫古道旁的下石庄村,是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将耗资1000多万元,进行古道修复、古建筑保护、农村环境整治,今年12月将完工验收。
不久前,百丈漈镇又将12个村打包委托给设计单位,进行美丽乡村整体规划,剩余的盖后、长垄两村,则将拿出2000亩地,在米斗山地区建设浙南地区最大的野生动物园。
“‘全域旅游’不是不要景区,而是要改变‘景区内是欧洲、景区外像非洲’的局面,文成旅游资源单体总数有300多个,但一直以来‘有星星没月亮’。”文成县全域旅游化环境改造工程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朱昌乐说,文成的旅游化环境再造是将区域整体,作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区内外一体化。
花园
让崛起之路清晰
随着环境再造火热进行,文成人心目中的“大花园”,模样已经越来越清晰。
在这个全域旅游格局中,县城大峃镇是旅游集散中心,是全县交通组织和旅游服务的核心区块;沿着飞云江和主要交通干道,将建成一条“水轴”,一条“陆轴”,分别是“云江秀水十里画廊”休闲轴和“青山翠谷养生度假”生态轴;以现有的景点为核心向外发散,全县还将形成伯温文化体验、佛教文化旅游、山水观光度假、森林养生度假、滨水休闲娱乐、侨乡慢城休闲等6个组团。
全县17个乡镇,以及所有村庄,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人文特色、旅游资源,有了各自不同的定位:珊溪、玉壶、南田、黄坦、西坑、百丈漈、铜铃山等7个乡镇,旅游资源丰富,将被打造成“旅游精品城镇”,成为重点景区的组成部分;峃口、巨屿、周壤、二源、周山、双桂、平和、公阳、桂山等9个乡镇,则定位为“美丽宜游集镇”,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
今后,游客到了文成,不管沿河、沿路还是沿景,都将看到串点成线、连线成带的景观,村村可游玩,处处是风景。而对于文成人,将全域变成“大花园”,也是群众生活环境的全面改善,县域后发崛起的希望所在。
随着环境再造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看中了这块生态“福地”。
在峃口镇,投资8亿元的“秋波谷”项目即将上马,规划建设花海、民宿、魔法森林、管道漂流等,定位为假日深度体验游。
“项目涉及的几个村,以流转的550亩地入股,占5%股份,每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保底15万元。”峃口镇党委书记邢越锋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还会有近3000个床位,吸引在飞云江畔旅游的游客,居住在峃口,带动全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而在百丈漈镇,旅游投资更是从去年开始就出现井喷:投资6500万元的天湖运动中心,已经开始进行政策处理;温州云曼休闲度假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占地150亩的天湖庄园项目已经敲定;由底大会村与开发商合作建设的望湖山庄,已经破土动工。此外,还有空中花园小镇、野生动物园等项目正在洽谈当中。
“今年,全镇旅游投资签约额预计超过50亿元。”邢文东说,用不了几年时间,百丈漈镇的产业格局将发生彻底改变,“农旅产业的比重将达到80%,旅游业占比超过50%。”
这正是文成建设“大花园”的内在逻辑——以环境再造,吸引工商资本,发展全域旅游,最终实现县域后发崛起、百姓增收致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