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一千多年前的古窑场完整再现首次发现唐代“官作”字样
2017年12月27日 04:33:28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 通讯员 王平 马正心

浙江在线12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 通讯员 王平 马正心)1100多年前,晚唐,浙江温州永嘉。

有一对年轻窑工吵架了。一个准备道歉,在手边一件窑具底部,刻上:见否?

第二天,他在原地见到了另一件窑具,上刻:不见。他不死心,又刻“见否”,结果收到了一堆“不见”,就差被“拉黑”了。

1100多年后,这几条“微信”内容,被我们发现了。

12月25日,就在楠溪江入瓯江口,如今的永嘉县三江街道龙下村,也是浙江省特色小镇瓯窑小镇所在地,浙江省永嘉县坦头唐代瓯窑遗址考古成果正式发布。

这项考古发现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永嘉县文物馆联合发掘,刚获得2017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首次完整揭露唐代瓯窑窑场;首次较全面地揭露了唐代瓯窑产品的基本面貌与特征;首次在窑址中发现纪年标本,为唐代晚期瓯窑产品确立年代标尺。更重要的是,首次发现唐代“官作”字样。

出土上千件青瓷产品

完整再现唐代窑场遗址

瓯窑,对我们来说,有点陌生。实际上,瓯窑是浙江乃至国内的重要窑场之一,古人老早就发现了它的好和美。

晋代诗人杜毓在《荈赋》中写:“器择陶拣,出自东瓯”,东瓯即今永嘉一带,它是最早出现在文献中的窑场。

但是,瓯窑的考古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时空格局的确定,需要大量的田野考古工作来推动。比如2005年的发掘,当年编号的还不到200个。而这次编了上千个号,出土的青瓷产品种类相当丰富,包括碗壶、罐、钵、盆、粉盒、碟、灯盏、盏、碾轮等生活用品,分成文房用品、生活用品,茶酒器类。

这一回,还首次在上林湖以外地区,发现了用釉封口的瓷质匣钵以及可以与秘色瓷媲美的部分高质量青瓷。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坦头窑址的考古领队郑建明,也是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发掘领队。他告诉钱报记者,“越窑和瓯窑看起来有点像,淡淡的青。但是,瓯窑瓷土的胎比越窑还要白,浅色的胎上,褐彩的装饰,这才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郑建明说,褐彩装饰,就是瓯窑的“脸部识别”特点,有的是斑块,有的一长条。

永嘉目前已经调查发现了44处瓯窑窑址,今年很大的成果,就是首次完整揭露唐代瓯窑窑场:理清了包括祭祀遗迹在内的窑场基本布局、窑炉的完整结构等窑业基本信息。

发掘现场,一条长长的窑炉,依山而下,郑建明介绍着每一个“坑”的功能,瓷土坑、釉料缸、辘轳坑、贮泥池等在内的基本完整作坊遗址,一清二楚。

很特别的是,这次还发现了器物坑、火烧坑等与祭祀相关的遗迹。而历史记载中也有提到“东瓯王敬鬼神,好淫祀”。

发现“官作”字样

唐代瓯窑或为官家经营管理

更重要的是,考古队员在瓯窑上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文字材料,对瓯窑的认知是一大突破——开篇提到的唐代窑工的“微信”内容,就是基于这些发现而进行的场景推测。

除去这些好玩的字,还有一些出现的上林湖所没有的文字标本,传递的信息,价值很大,对瓯窑的认知是一大突破。

比如“大中”——匣钵上出现“大中十一年十一月”的纪年文字,也就是857年。这是首次在瓯窑窑址中发现纪年标本,为唐代晚期瓯窑产品确立年代标尺。郑建明说,晚唐年代很长,750年到850年,甚至到900年都有可能,“大中”的出现,就能确定是在850年前后。

还有一件瓷碗上,出现了“官作”两字。钱报记者记得,上林湖后司岙青瓷和窑具上,也发现过大量唐五代文字,其中,在匣钵上就出现过一个“官”字。那么,这次瓯窑的“官作”,是否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向?

“上林湖烧造的带有‘官’字产品,可以是公家窑场的,也可以是私营窑场的官物。瓯窑这件瓷碗的‘官作’,明确应该就是公家的窑场。”郑建明说。

因为五代以前,窑场的管理制度究竟是官营还是私营的,一直没有文字上的证据。郑建明说,后来根据文献材料发现,五代吴越国介入了管理,至少部分窑场属于官方重要窑场。“那么唐代是什么情况?我们一直很想知道。”

除了“官作”,这次还发现另外两个证据——一件匣钵上发现“余王监”三个字,还有很多匣钵上发现“奏至”两字。

奏至,奏请的东西到了;余王监,就是置官监窑的意思,说明有人(余王)在这里监窑,一般都是官家派来的;再加上这个“官作”,所有证据都在指向同一件事——唐代瓯窑窑场和官家有关系,这对于整个唐代窑业管理制度的理解,具有指向性的意义。

还有一件事,我们一般以为唐代窑业的核心区在上林湖,“这是第一次在核心区之外的瓯窑中发现和官家有关系或官家管理的窑。”郑建明说,如果能判定这是官府介入生产的公家窑场,那瓯窑在中国陶瓷史和手工业史上的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甚至对其它地区,包括上林湖地区窑业性质的理解,都有了全新的意义。

首次在窑具上发现

强调“中国人”概念的文字

在一件鱼形执壶(唐代人用来当酒壶、茶壶)的壶底,发现了一句话,而且还是正反方向写的。正面看,“是一人”三字,反过来看,居然是“中国”两个字,连起来的意思是——我是一个中国人。

唐《孔颖达疏》中写:“华夏为中国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族,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郑建明是这样解读这句话的:“这批瓯窑是850年左右,越窑的兴起在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经济往东南方向转移。或许是被胡人祸害得太厉害,所以当时的他们觉得做个中国人还挺自豪的。这也是第一次在窑具上发现,强调中国人的概念。”

对于安史之乱,过去一直在讲它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郑建明从青瓷文明的角度看,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安史之乱以前,先进的青铜器、唐三彩等等,都是中原的文明因素,很绚烂,很张扬。安史之乱以后,以瓷器为载体的江南水乡的文明,对外交流明显多了,越窑、瓯窑开始输出,这种江南水乡特点的青瓷:含蓄、内敛又很柔和,同时很坚毅。包括宋以后转向内在的文明修养,实际上都是江南水乡的文明因素。江南水乡的文明,在整个国家的文明体系当中开始扮演着比较重要的因素。”

永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朝阳说,接下来,窑址将会原址保护,作为展示参观,同时还将在古窑炉北侧的山坡上,打造一条新窑炉,全方位展示窑炉的结构,展现制瓷工艺和烧造技术。这里还将建瓯窑文化博物馆,清理出的器物将陈列展示。

标签: 青瓷;出土;官家;窑址;安史之乱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