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退役冠军耗费12年心血,深入温州158个村子,收集10000多件“精美石头”
在塘河畔细细雕琢石刻造像博物馆
2018年05月18日 09:10:45 来源: 温州晚报 记者 金智宽 文 魏一晓 摄

  石刻造像博物馆一侧的“百忍家风”门台初露芳容

  石刻造像博物馆墙上,嵌入花卉纹、万字纹、福寿纹及狮子、大象、马等石刻

  沿着市区万象城南侧的一条路进去,在温瑞塘河畔,有一家正在建造中的民办博物馆。

  她的特别之处在于,是以“石刻”为主题的博物馆,将展出唐宋以来不同年代的各种石刻,使之成为承载温州城市记忆,展示历史文化的窗口。

  为了建这家博物馆,馆长“青灯先生”历时12年,深入温州158个村,收集10000多件石刻,自掏腰包数千万元……

  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温州晚报记者昨到现场一探究竟。

  “石刻承载城市记忆,丢掉真可惜”

  一把浓密的络腮胡子,一身黝黑的肤色,一袭麻布长裤和斜襟短褂——眼前的张金成,举手投足,引人注目,很难让人联想到,他曾是一名职业运动员。

  28岁前,张金成在浙江体工大队从事障碍单车项目,曾多次荣获全国极限自行车等比赛冠军,也曾成功登顶上海88层金茂大厦,刷新世界吉尼斯纪录。但就在运动生涯巅峰时刻,他却突然在大众视线中消失。当再度出现时,他已蓄起长须,穿着麻布粗衣,自称“青灯先生”。他成了一位民间收藏家,在温瑞塘河边租了老房子,建起灯文化博物馆,收集了两万多盏古灯。他还开了一间农家餐馆、一家民宿以及文化公司,以经济收入支持他喜爱的收藏事业。

  张金成对石头感兴趣始于2007年。“当时,无意中发现古民宅里的条石、青砖、石础、石雕、古井栏、老门台等物件,这些石头,别人看着是废物,我却心生欢喜,爱不释手。”从起初的小打小闹,到后来的一发而不可收拾,张金成走上了石刻收藏之路。“古代工匠有超凡的智慧和技艺,这些石刻是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准和审美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却容易被人忽略。”

  随着温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改造正轰轰烈烈地进行,旧城区部分有历史文化价值但未被列为文物保护的老宅院也在拆迁之列,这加剧了张金成的紧迫感。“这些石刻,承载着温州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城市的时代变迁,如果成了建筑垃圾丢掉,真的很可惜!怎么办?我决定参与进来,抢救这些即将消逝的城市记忆。”张金成说。

  “每件石刻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然而,收集这些石刻,却充满艰辛。

  12年来,张金成先后深入鹿城、龙湾、瓯海、永嘉、瑞安、平阳、苍南、泰顺、文成等县(市、区)的158个村落,到古民宅寻找有价值的石刻,还发动周边朋友提供线索,一有消息就马上前去查看,不惜重金将其买下,想方设法运回,并四处找地方分类储存。经过几年努力,他收集到不少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石刻。

  为了得到喜欢的石刻,张金成绞尽脑汁。有一次,他路过市区解放街时,看到一间老房子院落里摆着一张石刻圆桌,很喜欢。这里是“池上楼”原主人后代的住所,但已出租。几番打听,张金成联系上房东,但遭到拒绝。他不厌其烦,多次把对方请到灯文化博物馆参观。终于,对方被他的诚意感动,答应出售。

  针对一些即将拆迁的城中村,张金成向有关部门打报告,申请将有价值石刻保留。拆迁前,他安排工人先把条石、青砖、石雕、古井栏、老门台等拆卸下来,拍照、丈量、编号,收集起来。

  “收集过程中,会遇到个别村民拦阻。本来都已经谈好,但个别人看到我们把这些‘没用的东西’视如珍宝,就来劲了,百般阻挠,于是不免要大费周章。”张金成说。另外,这些石头又大又重,如何搬运也是个难题,除雇佣工人外,还要用叉车和货车。有一次,他们在鹿城区仰义街道林里村,运了100多车次,才把所有石头运完。

  “每件石刻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要把这些故事也保留下来。”张金成向记者展示了一个视频,讲述他收藏的“福禄寿喜”门台的来历、市区一户家庭因拆迁发生巨大变化,和他们对古宅的深厚感情。张金成请了一个专业团队,记录从石刻收集到展馆建设的全过程,打算将来做成纪录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张金成已花费数千万元,收集到石刻10000多件。

  “打造一家可触摸、能讲故事的博物馆”

  去年5月,温州石刻造像博物馆在瓯海区南白象街道上蔡村正式动工建设,占地约6000平方米。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家私立民办的非赢利博物馆,由张金成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运营,瓯海区在土地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

  记者在现场看到,温州石刻造像博物馆正处于主体建设阶段,共2层,大体框架已经成型。靠河一侧有天井,内部已有不少青砖、砖雕和古门台安装完毕,背面则是一堵长约100米,高约10米的大型展示墙。工地上,工人正在雕刻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的题字:“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

  张金成介绍,温州石刻造像博物馆是一家集石刻造像藏品收藏、科学研究和交流传播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分古代建筑石刻、庭院园林石刻、宗教石刻、碑刻及墓葬石刻等部分,集中展示温州地区不同朝代、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不同功能的精品石刻。

  张金成说,温州石刻造像博物馆由意大利建筑师设计,所用石材全部来自温州的老建筑,采用垒石技术堆砌而成。博物馆西侧将采用大玻璃,便于采光及欣赏塘河风光,背面则是一面大型的展示墙。“光这一堵墙,我们就做了近一年,上面嵌入花卉纹、万字纹、福寿纹及狮子、大象、马和八仙等古石刻。”

  “我们的理念是,做一家‘可触摸’的博物馆,使它成为温州历史、文化的窗口。”张金成说,目前,全国这样的石刻博古馆屈指可数,省内仅此一家,他想将它建成能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石刻馆媲美的博物馆。

  为精心打造“可触摸”的博物馆,张金成从泰顺等地请来十余位工匠,他们都是因修复廊桥而上过央视的手艺人。另外,张金成也每天“驻扎”在工地上,“因为什么地方放什么石刻,只有我最清楚”。

  今后,这家博物馆还将成为“能讲故事”的博物馆。博物馆一些重要石刻将贴上二维码,扫描后即可获知该石刻“背后的故事”。博物馆内部将陈设至少500件石刻收藏品。

  目前,温州石刻造像博物馆建设已完成大半,预计今年10月份竣工。具体开馆时间未定,届时将免费向市民开放。

  “塘河沿岸将形成浙南博物馆群落”

  石刻造像博物馆建成后,张金成还计划在边上建设老门台主题公园,用于展示自己收集的50余座老门台。而它们,还仅仅是今后塘河边诸多博物馆的其中两座。

  “未来,塘河沿岸将形成由十几个博物馆组成的浙南博物馆群落。”张金成说,他在2012年率先提出打造浙南博物馆群落,得到瓯海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石刻造像博物馆作为市重点工程,是其中首个开建的博物馆。

  瓯海区于2014年出台《温瑞塘河(瓯海大道-南白象)沿河民办博物馆建设方案》,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向社会公开征集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瓯海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瓯海区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认养、资助、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城中村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工作。鼓励民间力量出资建设展馆、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帮助收藏家、艺术家建馆。

  公开报道显示,不久的将来,温瑞塘河(瓯海大道-南白象)沿岸将出现老门台主题公园、温州石刻造像艺术馆、中草药主题园区、塘河文化展示馆等民间博物馆集群,真正发挥文化集聚效应。

标签: 石刻;博物馆;石刻造像;门台;群落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