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铸
浙江在线10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余晓叶 通讯员 沈雁)浙江省温州市人民西路254号,温州市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牌匾下,蓝底白字清楚标记着: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正是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的持有者——章华妹。
1980年12月,从一张编号10101的工商执照开始,个体户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于温州市工商局前副局长陈寿铸来说,为包括章华妹在内的1844人发放全国第一批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也是他一生最为荣耀的事件之一。
第一“照”是被“逼”出来的
章华妹拿到的全国第一张个体营业执照背后有着一个曲折的故事,这张全国第一“照”是画出来的。
1980年,温州发出全国第一批个体营业执照,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温州之所以成为全国第一批发放个体营业执照的城市,我觉得是被‘逼’出来的。”80岁的陈寿铸,曾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经济管理科科长一直干到了副局长,是温州第一代个体户诞生的见证者。
陈寿铸介绍,温州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资源匮乏,交通闭塞。改革开放之初,温州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回城知青需要工作、转业军人需要工作、本地青年也需要工作,精明、务实的温州人开始悄悄寻找生路。1980年,温州市有2588户无证商贩。
1980年初,国务院下发《关于城镇个体工商业户登记管理若干规定》。但《实施细则》《营业执照》样本等却迟迟没有下达。就全国而言,大家都在等待,毕竟在当时个体经济被视为禁区,管理者不敢插手,经营者也心有余悸。
就在此时,一起突发事件震动温州:执法人员吹响的哨声,让一名个体户因过于惊惧心脏病发而亡。失业人群庞大、个体户数量不断增多、矛盾日益尖锐的温州,等不起下一份中央文件的抵达了。
“当时,温州市委市政府和工商部门感到该文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办法,但发展个体经济在一些部门和干部群众中仍有很大阻力,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拿出数据来说服内外。”陈寿铸回忆,随后,温州市工商局新成立了个体经济管理科,他任科长。开始对温州的2588户无证商贩进行走访调查,从家庭收入状况看,全家无业或收入甚微的贫困户占八成以上。调查过程中,目睹这些个体经营者的真实状况,体会到为了生活“铤而走险”的辛苦。
调查报告出来后,当时的市领导非常重视,责令市工商局予以解决。1980年7月11日,原温州革命委员会签发了《关于对个体工商户举行全面登记、整顿、发证工作的报告》。
全国第一个“个体户”章华妹捧着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上面写的开业时间是1979年11月30日。
“秘密”印制 画出中国第一“照”
个体营业执照应该长什么样?40年前的陈寿铸在办公室灵光闪现。
“当时由于国家没有营业执照样本,我们无本可依,我就自己设计。”陈寿铸说,企业执照用的是8开纸,个体户相当于小企业,执照可以缩小一半用16开。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样本,拿到市新华印刷厂,秘密印制了2万份《温州市工商局个体工商业户营业执照》。印制好后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需要填写注册信息,陈寿铸就拿起毛笔一张张填写。
1980年10月,全国第一批个体营业执照在温州市松台街道开始试点,申请人数超过2000人,在核对信息,剔除有正当职业的申请者之后,实际发放1844份。陈寿铸每天拿毛笔填写80份执照信息,其中包括后来发到章华妹手中的那张。
领取执照时 许多个体户热泪盈眶
尽管温州开创了先例,但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仍然容易被质疑成“搞资本主义”。陈寿铸多次被人举报到国务院,国务院派调查组来温州调查情况。
“我一直都坚持一个观点,我们没做错!”陈寿铸当时向调查组解释,温州发了个体户营业执照,流动群众做生意合法化,群众基础稳定了下来,市场也蓬勃发展,从改革效果来看,温州没有做错。
当时,不少人觉得陈寿铸会“惹麻烦”,而他最终安然“过关”,没有受到任何处理。
陈寿铸回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开始后的第一批个体工商业户,在领取执照时,许多个体户热泪盈眶,有的像捧宝贝似的把执照捧回家,场面感人,至今历历在目。
“现在,好多当时的个体户还跟我保持联系,他们开玩笑,说他们是我生出来的,因为我给他们发了个体营业执照,让他们有了新的生活。”陈寿铸说。
“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不会过上现在这么好的生活。”章华妹说,她做个体户有40年了,这么多年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开始,客人需要来店里进货,而早在几年前,顾客就通过微信、QQ等方式下单,无需远道而来。这些变化,都是她之前不能想象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企业飞速发展。很多是从个体户开始,发展到股份公司、企业、集团。据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在册个体工商户403.2万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