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朱婧 胡昊)当温州体操运动员罗欢和国家体操队队友一起站上雅加达亚运会女子体操团体冠军领奖台的那一刻,远在万里之外的温州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负责人徐炳兴十分开心。他觉得,当初的梦想已经逐渐变成现实,社会办体育这条路一定可以继续走下去。
2017年9月,温州成为联合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城市,且在全国是唯一一个试点城市。温州将从鼓励社会力量办全民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激发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方面,为全国深化体育改革破题探路、提供经验。成为试点城市以来,温州社会资本累计投入体育设施建设资金超过10亿元,人才培养投入超过2000万元,举办体育赛事投入超过3000万元。
在雅加达亚运会上,浙江运动员夺得23块金牌,其中10名温州籍运动员获10金4银1铜。在这10名温州籍运动员中,有4人来自社会力量兴办的体育社团,吕志武游泳俱乐部就是其中的一家。许德道是吕志武游泳俱乐部的创始人,两年前,他投资600多万元,把闲置厂房改建成游泳馆,承接温州市少年儿童游泳训练任务,平时也向周边居民开放。亚运会冠军吕志武退役后,被派到俱乐部任总教练。“过去,我们在体校训练,大家几乎来自一个区,体校的辐射面有限。”吕志武告诉记者,越来越多挂牌“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的学校及民办游泳俱乐部恰恰能打破这一局限。一年多来,来俱乐部参加培训的超过3000人。目前,俱乐部在训游泳苗子超过120人,已经开始形成后备人才梯队。此外,俱乐部还承接了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的游泳校本课程。
许德道的游泳俱乐部开创了“民营企业+退役优秀运动员+俱乐部”新模式,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得到专业的训练。许德道说,尽管俱乐部还处于培育起步阶段,但社会力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是多方共赢的。
在获得雅加达亚运会金牌的温州籍运动员中,罗欢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罗欢是温州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培养输送到省队的,而这个体操俱乐部早在2007年,就由温州市体育局与徐炳兴的心桥幼教集团共同组建。“今年省运会上,我们俱乐部的孩子拿了13枚金牌。”每每谈起这件事,徐炳兴总会笑得合不拢嘴。目前俱乐部在训规模达到150人,教练团队共有20多人。
温州市体育局局长张志宏说,目前,温州在体育系统之外还设有24个后备人才布点基地,涵盖15个大项,初步形成体育系统、学校、社会三方融合培养体系,在训1844人,累计向省队输送102人。
民间资本进军体育,往往从情怀开始。温州凯易路马术俱乐部也是“社会力量+竞技体育”模式的一个成功典型。俱乐部的老板张峰以生产摩托车起家,却是个十足的“马痴”,建马场、买良驹,组队、训练,直到创办俱乐部。2003年,俱乐部和省体育局签署协议共建省马术队,这也成了全国第一支企业办的省马术队,开创了社会力量办马术运动队的先河。
因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周期比较长,下一步,俱乐部希望把省马术队的优势转化为马术产业,提高盈利能力,通过马匹育种、打造马术小镇实现可持续发展。
温州活跃的民间资本激发了全省各地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体育的热情。2015年,杭州市体育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引来2.3亿元民营资本。据省体育局统计,2014年和2015年两年,仅体育场馆的开发与经营,至少有超过5亿元民营资本介入。
省体育局局长郑瑶在总结一年的试点经验时说,体育部门要瘦身放权,社会组织要强身健体,体育产业才能培育壮大。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关键是管办分离,社会能办的放开让社会办,社会难办的由体育部门来做。具体举措上,省体育局开出四字“处方”:放、破、扶、立。“放”,是鼓励社会力量全面参与老百姓的健身活动;“破”,是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竞技体育领域;“扶”,是健全完善的体育产业扶助体系;“立”,是健全社会力量办体育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以去年为例,全省共举办1.3万场各类体育比赛和活动,其中社会力量办的活动和比赛超过60%。从2014年开始,浙江设立省级体育产业引导扶持资金5000万元,今年已经增加到1亿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