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毛入学率从4.7%到58.2% 温州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8年10月15日 10:01:32 来源: 温州网 记者 卓扬

  从改革开放前的一声“春雷”,到“三元券”民间集资筹建温州大学,再到如今成为浙江省三大高等教育中心之一;从靠高考改变命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到如今拥有普通高校11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8.2%;从1977年的冬寒料峭到2018年的春暖花开,温州高等教育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了大众教育的跨越性发展。

  1978-1998

  温大“三元券”

  办起人民的大学

  改革开放伊始的温州,教育是稀缺资源,文盲、半文盲比例比全国高了近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更是珍馐中的珍馐,当时只有温州医学院、温州师范专科学校2所普通高校,以及业余科技大、业余工大、温州教育学院等成人高校。虽然早在1978年,温州医学院就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但直至1982年,温州每万人中大学生才有24名。

  198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为了适应温州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省教委建议温州创办“温州市高等专科学校”。省政府在同意筹建温州大学的批复中明确指出,经费以地方自筹为主。

  筹建初期,温大名下就三样财产:47.5万元拨款,6亩办校基地,一辆破旧的上海小汽车。温州市教育局资深干事金文斌在那年被调到温大筹建办公室,提出了彩票发行形式向人民群众募捐的建议,“温州大学基本建设三元券”由此面世。

  1985年温大“三元券”发行,全市迅速掀起了认购三元券捐资支持温州大学建设的热潮。一斤咸菜才卖几毛钱,松台卖咸菜的专业户阿云一口就认300多张,近千元:“办温大是为人民办好事,我乐意”。永嘉一位山区农民把800元积蓄全部买了“三元券”,苍南瑞光寺主持买了2000张三元券,藤桥山民卖了鸡蛋番茄买“三元券”……金文斌在《我与温大“三元劵”的故事》里,记载着民间办学力量的一次猛烈喷涌。

  据统计,“三元券”共募集到资金249.68万元,由此推动个人捐资104万元,侨胞捐资403万元,省政府拨基建款240万元,市政府拨款155万元。多方集资一千万元,保证了学校第一期工程四万平方米校舍的顺利完成。

  温州大学学院路校区的大门口耸立着三根柱子,记录着这所大学建立的三大力量——政府出资、社会集资、华侨捐资,同时也记录着老百姓对温州高等教育发展的期盼。

  到1998年,全市有普通高校3所,学生数共7586人,占全省的6.6%;招生数2513人,占全省的6.8%。

  1999-2005

  创办温职院

  实现高职零突破

  由于历史原因,温州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沿海同类城市。作为全省第一人口大市,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尤为突出。

  1999年,温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8.8%,浙江省为11.45%,全国为10.5%,温州明显低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在制造业大市的背景下,我市高校的制造业和轻工类专业人才十分缺乏,至1999年,还没有一所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专科学校。为更好地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1999年,温州业余科技大学、温州商校、温州经济学校和温州工业机械学校四校合并成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我市高职零的突破。办学以来,学校依托区域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与区域经济互动,与企业行业共赢,产学研创相结合”的办学之路,被誉为高职教育的“温州模式”。学校现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省重点高职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此后,经省政府批准又创办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由此我市建立起高中职相贯通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职业教育体系。

  2000年以后,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平均三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这是建设高教园区的源动力之一。茶山高教园区工程从2000年着手规划,占地6000亩,“十五”期间,温州医学院、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普通高校如期迁入。作为省六大高教园区之一,茶山高教园区为我市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参与举办高等教育的民间力量依旧有力,我市分别于1999年、2004年、2005年创办仁济学院、瓯江学院、城市学院等三所独立学院。

  在这一时期,温州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和机会比以往更多,求学之路更宽了。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7年的4.7%提高到2005年的32.6%,“上大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06-至今

  国际性大学

  打造高教多元格局

  “上大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又对“家门口的好大学”提出要求。2006年,《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刚要》公布:提出今后要培育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高等教育中心。温州的高等教育发展迎来新契机。

  2006年,教育部同意在温州师范学院与温州大学合并的基础上,正式设立新的温州大学,结束了温州市没有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历史。时任新温州大学首任校长的陈福生表示,“合并带来的成果显而易见,最主要的一点是优势互补。温州师范学院是一所本科高校,历史悠久,而原温州大学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地方发展的融合度更高,两者的融合让新温州大学成为真正的综合性大学。”

  同一年,温州大学与美国肯恩大学成功签署了《温州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关于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的协议》,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出席签字仪式。2011年,教育部批复同意温州大学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筹备温州肯恩大学。温州肯恩大学2012年开始以中美合作肯恩项目形式招生办学,2014年正式成立。今年,温肯迎来2018级新生700余名,总人数超去年近百人,吸引全日制国际、港澳台侨生34人。

  开创眼视光学“中国温州模式”,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高层次人才数位居全国地方性高校和省属高校前列……2013年,温州医学院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今秋,温州医科大学滨海校区暨仁济学院新校区正式启用,“海景房”宿舍成为仁济学院2018级1600多名新生的热词。温州医科大学滨海校区是洞头的首所大学,学生的集聚将极大推动该区域的发展。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温医大的专业金字招牌将助力建设融旅游、康养、大健康为一体的温州特色康养城市。高等教育不断与城市的发展相融,并服务于城市未来的定位。

  2016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温州商学院。该院成为继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温州肯恩大学之后的第四所在温本科院校。从独立二级学院到独立设置本科院校的“华丽转身”,也是对我市高教多元格局建设的一次肯定。

  目前,温州高等教育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重组,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国有、民办等各类高校百花齐放。截至2017年,我市有普通高校11所,在校生总数88680人,其中高职学生34380人,硕士研究生4428人,博士研究生135人。


标签: 温州;高等教育;普通高校;教育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