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床 忻礼良 1959年作
我们的志愿 李慕白 1959年作
传生产经验 吴性清 1964年作
巧女绣花山 石鲁 1959年作
过年了,五彩年画贴起来,万盏灯笼亮起来,寒冬腊月的人间,到处是一片热闹喜庆景象……
而这幅点缀着年画的过年景象,随着习俗的演进和居住环境的改变,距离当代人的生活日益遥远,大多数时候里,它们只能珍藏在诸多现已成年的中国人心中。
今年的春节,传统年画以一种闪亮的姿态重回温州人的视野里和生活中,唤醒了人们的童年记忆,给大家带来祥和喜乐。1月29日,12岁的龙湾实验二小学生王童赫,在爸爸的陪伴下,来到龙湾区图书馆观赏这些横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年画。当天,“书香龙湾,阅享新春”之华年画藏品展在龙湾区图书馆正式启幕,持续到2月28日。我市玻璃银光刻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青年画家项之华,精选自己收藏多年的62幅国内名家创作的传统年画,公开展示,与广大市民“众乐乐”。
自幼热爱传统美术
随父收集名家年画
年画是中国古代寓意吉祥的装饰艺术,是民众智慧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其艺术造型生动活泼,有驱凶避邪、祈福迎祥的寓意。春节挂贴年画,一度在中国城乡普遍存在,给民众过年平添了许多喜庆气氛,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中贴年画的习俗日益式微。
项之华1977年生于龙湾区,观赏、收集年画的习惯,是从父亲那里习得,至今,他个人已经收集300多幅名家传统年画,统一精心透明袋塑封,保存在自家阁楼最高层。
此次在龙湾区图书馆展出的年画,有国画名家墨浪、刘继卣、石鲁等人的作品,有年画名家杭穉英、李慕白、金雪尘、谢之光等人作品,还有温州绘画名家刘旦宅、周沧米、戴宏海、吴绶镐、叶玉昶等人作品。展出的年画内容丰富,画风各异,涉及古典戏剧、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鸟、乡村生活风情等等。
“我父亲是一位做油漆、绘画、戏剧头盔、米塑的民间艺人。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喜爱绘画,也喜爱收集年画,看到好看的年画、连环画,总会不自觉地收集并照着画出来,常常获得大人们的赞许,在学校和区里、市里的大大小小书画比赛中也多次获奖。”在项之华的学艺经历中,各种各样线条工整、出自名家之手的年画,是他奠定美术基本功的良师,虽然没有进过专业美术院校,但通过勤学苦练,20多岁时,项之华的绘画作品已经得到了民间文艺界的一致好评,并在龙湾当地帮忙画了许多壁画。
因为对传统美术创作的娴熟掌握,2006年,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三国演义》连环画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东周列国故事》时,项之华应邀为其绘制封面,随之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并与国内一群志同道合者共同创建连环画原创社。
连环画原创社的成立,让项之华得以和有着共同连环画情结的“连友”们联手,自己找故事编脚本,创作出大量有着传统美术特色的作品——《东周列国志》《西汉故事》《残唐演义》《西游故事》《东游记》等等,近年,项之华还接手绘制了《西游记》连环画套书封面。根据每本书的故事内容,项之华创作了以“花果山”“五行山”“筋斗云”“火云洞”“莲花洞”“祭赛国”等为主题的封面。回望这段历程,项之华认为,传统画作的再创作,离不开自幼对年画的收集和学习,“我从小看着这些年画长大,它们给我带来美的感受,也让我对中国民间艺术有了更多理解,我的很多美术作品也是向一些年画名家致敬。”
从年画里吸取灵感
创作更具特色作品
谈到自己收集、收藏多年的名家传统年画,有几位名家的画作,让项之华印象深刻,受益良多。
“比如,刘继卣的《三英战吕布》,墨浪的《三国故事》,李慕白、金雪尘合作的《剑舞》《十五贯》,金梅生的《三岔口》《牛郎织女》等作品。”项之华介绍,在这次龙湾区图书馆的年画展上,大家都可以观赏到这些大师的作品。
作为民艺精华、国之瑰宝,年画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能,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其丰富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对于今人的相关创作设计有着诸多启迪。作为一位杰出的年画、连环画画家,刘继卣的画风淳朴、自然、凝练、雄浑,他的不少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画,集古人之法而不为其所囿,对项之华等一大批酷爱传统美术的艺术家来说,都是源源不断的学习宝库。
近年来,我国收藏界逐渐兴起一股年画收藏热。珍贵年画的拍卖估价多在数万元,明代年画《寿星图》,拍卖价格达7万元人民币。如果说早期年画凤毛麟角,属稀世珍品,项之华收藏的诸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画《巧女绣花山》《猫蝶图》《做好红旗献英雄》等亦为中外收藏者所珍爱,不少金梅生、李慕白等老前辈的作品,当年价格只有一毛多,如今有些市场估价也在万元以上。由于年画保存困难,品相良好的精品存量更是稀有,所以不少收藏家认为未来年画升值潜力巨大。
面对年画如今重新回归大众关注视野的现实,项之华谈到,自己一般不会去出售自己收集多年的年画,因为当初收集的初衷就是为了学习和欣赏,本身也是陶冶情操,人生难得之精神财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作为玻璃银光刻的传承人,收集年画、绘连环画是他的业余爱好。谈及未来,他还有很多梦想和志向:“品鉴年画让我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去融入新的现代艺术观念,让画能传神达情,感动人心。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一直在思索如何使玻璃银光刻艺术,在传统工艺和题材上有所创新,能创造出具有适合时代的精神和审美的作品。今后我会继续从年画等传统艺术中吸取灵感,力求形成独创的个性化艺术表现形式,让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