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对未成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在5月30日的温州市人民检察院未检主题开放日上,记者了解到,温州市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仍然严峻。
据了解,2018年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侵犯财产类、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类案件,侵犯财产类最多,占50.85%,其中以盗窃罪最多,占侵财类案件的68.14%。而众多未成年人犯罪和不良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案例误入歧途,被害人变加害人
李诺(化名)是一名中俄混血儿,因为和别人长得不一样,在学校常常受到欺负。父母离异后,母亲独自回到了俄罗斯,父亲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家庭的冷漠和周围的恶意让他迷茫,直到认识了同样是混血儿的“老大”,李诺仿佛找到了“靠山”:“我要跟他一样,才不会受人欺负。”
在“老大”的“照顾”下,李诺很快就学会了“混社会”的“套路”,还成为了小团体的“头头”。在鹿城区欧洲城一带多次实施寻衅滋事、盗窃等犯罪活动,致使多人受伤,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侵犯他人财产安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无独有偶,瑞安的吴小雪(化名)在初中时一直受人欺负,打拼事业的父母却没有察觉到女儿的心理变化。直到后来,吴小雪也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今年3月的一天深夜,吴小雪和几个女孩一起去酒吧玩。在玩的过程中,她们发现了坐在不远处的受害人刘娜(化名)和几个男孩子“玩得很起劲”。吴小雪突然就觉得心里很不爽,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想揍她一顿”。很快,这几个女孩达成了共识,她们编了个理由把刘娜骗到了酒吧外面僻静的巷子,对她扇嘴巴、拽头发、拳打脚踹,整整打了十来分钟,直到警察赶到暴行才被制止。
瑞安市检察院检察官发现,吴小雪她们竟然以相同的理由,在短短一个月内接连作案5起,共计殴打了8个十三四岁的女学生。
分析亲情缺失,缺乏正面引导
在这些未成年人犯罪背后,检察官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亲情缺失。这些孩子要么是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要么外出工作将子女留在家中让老人抚养;要么父母离异,抚养孩子的一方疏于管教;甚至父母存在吸毒、殴打孩子等恶劣行为。
上文提到的吴小雪,归案后,检察官积极引入司法社工进行社会调查和心理干预,了解到其父母都是瑞安本地人,因为只关心工作,吴小雪由爷爷奶奶带大。经过心理专家测评,发现吴小雪患有轻度抑郁,随后及时干预治疗。
温州市检察院公诉处副主任郑加佳表示,不和谐的家庭会对未成年人造成无法纠正的心理阻碍,造成扭曲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未成年人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原因就是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
未成年人处于导致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阶段,他们对生活往往比成人有着更强烈的精神需求,易冲动、易模仿,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行为控制能力又还有欠缺,加上法律意识的淡薄,就容易陷入犯罪的深渊。
措施教育感化,宽容但不纵容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暴力化、团伙化、低龄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检察院作出不批捕、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比例在逐年递增。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我市检察机关坚持少捕、慎诉、少监禁的特殊刑事政策,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坚持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从重打击和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两手抓。
“我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努力回报社会,弥补我之前犯下的过错。”如今,张翔(化名)已经是龙湾区霞满天公益服务中心的常客,他还带着朋友一起去做公益,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大男孩。而就在去年,他还在因为故意伤害他人被龙湾区检察院审查起诉而惶恐不安。
得益于龙湾区检察院“未成年人人格甄别”机制,该机制综合心理评估、社会调查、品行调查等情况,形成人格甄别报告,并据此区分不同情形,开展个性化帮教。
对于无法通过家庭帮教的未成年人,检察机关引入司法社工,构建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强化未成年人帮教工作。对监护人都在身边的未成年人,采取家庭帮教方式,要求多与孩子沟通,定期报告学习、生活情况。温州检察机关通过多种形式力促每一个误入歧途的少年“新生”,用充满温度和力量的工作实践“教育、感化、挽救”方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