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绣省级非遗传承人林媞在创作
金筑山瓯绣《飞霞胜景图》绣片
浙江有着“三雕一绣”的说法,这“一绣”说的就是瓯绣。瓯绣,亦名“温绣”,是从装饰生活用品逐渐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早期的绣品有神袍、戏装、寿屏等,后来又扩展到刺绣山水、人物、走兽、书法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效果。
2001年,浙江省将瓯绣列为重点保护艺种之一。2006年,瓯绣入选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瓯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博物馆的众多收藏中有一件十分珍贵的瓯绣作品《飞霞胜景图》,曾经多次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等省内国有博物馆巡展。而它描绘的,正是近百年前温州市区积谷山麓飞霞观及其周围景致。
前世传说
一针一线绣出飞霞观和周围景致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这幅《飞霞胜景图》,横长51厘米,纵宽36厘米,画面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温州市区积谷山麓飞霞观及其周围景致。画面中,远处是积谷山顶和留云亭,山腰有云辉亭和驻鹤亭,古木参天,城墙屹立,飞霞观的三间三层楼房比肩耸峙,楼前有桥有水有船,一人划船,还有一人静坐船中,恰似一幅江南小城静谧山水胜景图。
伍显军表示,该图的重点是一棵遒劲古老的樟树从飞霞观二楼横卧穿窗而出,然后努力向上生长,枝叶繁茂,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积谷山著名的景点——卧树与高楼(卧树楼)。画面的右上方题跋:“飞霞胜景夙称奇,卧树高楼世共知。骚客经时留雪爪,凭树怀古动遐思。壬戌暮春,金筑山。”钤印“金筑山”。由此可知,它是1922年金筑山的瓯绣作品。
一场大火飞霞观与卧树楼全部烧毁
伍显军介绍,积谷山位于市区中山公园内。自古以来,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旧时,积谷山有谢客岩、池上楼、飞霞洞、卧树楼、升仙台、留云亭等胜迹,历来是名人雅士游览佳处,留下众多摩崖题刻,数量之多、历史之久为温州市区所独有。其中,早年飞霞洞内曾建有一座飞霞观,首建于何时,史志未载。飞霞洞侧相传刘根升仙处,岩石上还镌有“昇台”两大字,苍古异凡笔。可惜据清末大儒孙诒让《东瓯金石志》记载,这二字在道光年间因岩石颓坏,今已无存。
卧树楼上,曾挂有一副回文对联:“卧树楼台楼树卧,飞霞洞口洞霞飞”,可顺读,也可倒读,读来颇耐人寻味。相传该联出自温州最后一任瓯海道尹张宗祥之手。张宗祥(1882年~1965年)是中国现代书法开创者之一。
但可惜的是,1927年,一场大火,将飞霞观与卧树楼全部烧毁。张棡的《杜隐园日记》中也记载了这场火灾的情况。起火原因据说是永乐师管区师长余宪文之弟在此养病,身边带有数百元现钞,被小偷发现后,想通过放火趁火打劫。不料钱没偷到手,火势燎原,以致酿成大祸。
伍显军介绍,“卧树”,实际是谢客岩旁一棵扎根山岩、旁逸斜出的老樟树,由于横着生长,类似汉武帝宫苑里一日三眠三起的“人柳”,被取名为“卧树”,象征着隐士高卧山林。那场大火,让这棵古樟也受损,只剩半截残根。但令人意外的是,多年之后,这棵古樟的残根又长出新枝绿叶。1994年,它被列为温州市古树名木。
今生故事
要让大家看到瓯绣独特的美
瓯绣始于唐代,兴于明清。800多年以前,温州地区已运用刺绣美化服饰,绣品技艺也达到相当水平。据说,瓯绣最早产生于民间擅于刺绣的妇女之手,古时温州少女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刺绣传统,足见当时瓯绣的普遍和兴盛。
张国民是温州瓯绣厂的高级设计师。其代表作有《天池浴鹤图》《雄姿奋发》《天籁》《五色牡丹图》《瓯绣八骏图》《荷塘白鹭图》《鱼乐图》等。其作品多次参加国、省、市级工艺美术精品展览,并荣获百花奖、金鹰奖、映山红奖、特等奖、金奖、银奖等诸多重量级奖项。
2001年,为了挽救瓯绣这一濒危的艺种,在温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张国民(瓯绣艺术研究所前所长)在了市区鼓楼成立了温州市瓯绣艺术研究所。2011年,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市工艺美术大师楼)挂牌成立,温州市瓯绣艺术研究所迁入该址。
张国民介绍,瓯绣的特点是构图精练,色彩绚丽、针法严谨、运针灵活善变、绣理分明、绣面光亮,具有鲜明的地域工艺特色,作品诗书画绣结合,绣时针法融笔法物象理法于一体,以针线传情,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工艺研究价值及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瓯绣的种类有彩色绣、素色绣、仿古绣、仿真绣、水墨绣、双面绣等。
张国民说,先有图,后有绣。过去,制作一幅好的瓯绣作品,从画图样开始就马虎不得,而且图样多半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并不是沿用过去的图样。但现在,能设计、绘制一幅好图样的设计师还是太少了。传承瓯绣,要传承瓯绣的精髓,要让大家看到瓯绣的与众不同之处。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拓展瓯绣市场
温州市瓯绣研究所现任所长林媞,是瓯绣省级非遗传承人。从16岁进入温州瓯绣厂工作到如今,她已经从事瓯绣创作40多年了。她创作的《锦羽迎春》曾获得2001年西博会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精品展金奖。
林媞说,这些年,他们的创作题材从传统花鸟、人物,逐步向本土风光发展,推出温州本土特色伴手礼。不管题材怎么变化,瓯绣精髓还是在的。
瓯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施成权,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将传统与瓯绣相结合,以此来拓展瓯绣市场。1957年出生的她,从事瓯绣这门工艺也已经40多年。她的儿子王施在大学里学的是外贸专业,但因为受到她的熏陶,还是决定从事瓯绣创作,成为了施式瓯绣第四代传承人。由王施设计、施成权主绣的双面异色绣《荷墨》,就是俩人搭档的成果,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杯”艺术品评比大赛金奖。
施成权说,她的工作室里,壁挂作品是卖得最好的,很多人买去做礼物。而这些年,她还尝试做包包、做衣服,和生活结合,扭转瓯绣仅仅是手工艺品的习惯观念,拓展开瓯绣市场。“只有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了,瓯绣作品才会有更好的市场。”
7月15日,施成权将在温州市图书馆举办以“一针一线绣匠心,千丝万缕中国梦”为主题的展览会,届时会展出40多件作品,并会设置互动环节,希望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瓯绣之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