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重桥(资料图)。拍友 薛春燕 摄
浙江在线7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戚祥浩 王艳琼 县委报道组 陈祥磊 张春月)曾经,泰顺人“山上伐巨木,山下造廊桥”,改变了“临川病涉”的窘境;如今,木拱廊桥的通行作用已几近消退,泰顺百姓造廊桥的热情却日益高涨,近年来还自筹资金建了30多座廊桥。
在外界关于泰顺的报道内,我们发现:无论是热火朝天的廊桥施工现场,还是遭遇洪水、全民抢救木构件的画面,甚至在外打拼泰商办公桌上的廊桥模型,无不彰显整个泰顺对廊桥的炙热情感。
廊桥到底给泰顺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廊桥爱得如此深沉?近日,我们走进泰顺,近距离感受廊桥在泰顺人心目中的分量。
修
山林中的千年历史
车子一大早从温州市区出发,到泰顺县城已是中午,我们决定先在一家小饭馆补充能量。谈及廊桥,原本埋头吃饭的食客,开始兴奋地你一言我一语起来。
为什么他们一谈廊桥就来劲?带着疑问,我们找到木拱廊桥技艺传承人赖永斌寻求答案。
赖永斌17岁就师从泰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直机,起早贪黑地学习造桥技艺。但在钢筋水泥建筑的冲击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技艺只能用来盖木房子。
“改变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忍不住问。
“上世纪70年代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组织科研队伍,对浙南一带的木工桥梁进行考察研究。在泰顺深山里,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在《清明上河图》中栩栩如生、而后在建筑界消失900多年的‘虹桥’。这种用梁木穿插而成的廊桥,巧妙利用木头间的压力,不用一枚钉子,可在数十米宽的溪面上屹立数百年不倒。”赖永斌说,身边再熟悉不过的廊桥原来是国之瑰宝,媒体纷纷报道,大家都以廊桥为豪,它也逐渐成为泰顺的代名词。目前,泰顺有明清古廊桥32座,有15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怎样让“国之瑰宝”延续下来?只要廊桥修建技艺还在,它的根就在。赖永斌重温造桥知识,开展修复工程。他最满意的作品,是他主墨修复的文重桥。“来,我带你们去看看。”赖永斌放下刨子,拍拍身体,挺直腰杆走在前头。
穿过茂密的山林,转过崎岖的山道,我们看到了集桥、廊、阁建筑特点于一身的文重桥。廊桥的屋檐下,有供人歇脚的长板凳,桥身上的斑斑点点刻写着岁月的沧桑。
“至今很多村民去河对岸时,还是习惯走这座廊桥。”前来巡逻的文重桥文保员林赞生对我们说。今年70岁的他回忆道:“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在外行走十几里都难见人烟。于是建有屋檐的廊桥,成了人员集聚地。村民会在桥上纳凉、演木偶戏、扯家长里短。商贩们在桥上摆摊,孩子们支起下巴,听过往客商和长辈们讲大山外面的故事,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走出大山。”
泰顺人习惯把廊桥称为“蜈蚣桥”,而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他们的精神归处。
守
冲不垮的炙热乡情
“同在筱村镇,文重桥还有座兄弟桥叫文兴桥,你们一定要去看看。”林赞生说。文兴桥横跨在40多米的宽溪面上,气宇不凡,一头高一头低的造型极具个性。
走近桥体,我们遇到了正在桥上打扫卫生的守桥人蓝振成和文保员王贻兰。67岁的蓝振成住在距桥不到5米外的桥头屋,在守桥的29年中,从未出过县城。他的母亲当年也是守桥人。“桥在,家就在,母亲临终前,让我继续守好廊桥。”他说,廊桥最怕火,为了避免古桥被火毁于一旦,排查火灾隐患成为他每天必做的事。
这份融入廊桥的情感,在2016年的那场劫难后愈发深刻。
2016年中秋节,泰顺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灾。短短两小时内,薛宅桥、文兴桥和文重桥三座国宝廊桥相继被冲垮。“眼睁睁看着文兴桥被冲走,感觉心一下子被掏空了。”王贻兰接过话茬。
尚未等洪水退去,一场轰轰烈烈的救桥行动便开始了。许多村民不顾自家物资被淹,成功打捞出九成以上原木构件,并在短短1个月内募集近千万元资金,为三座廊桥的修复打下坚实基础。
“廊桥和泰顺人之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它总会在不经意间,以一种难以言表的方式,影响着这里的人。”筱村镇宣传委员蓝晓波感叹,廊桥起立于溪水之上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往后与风雨抗衡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水毁、修复、重生,锻造了山里人不畏艰险、从头再来的精神内核。
我们曾采访过的泰商王永乾、王永坤兄弟俩,年纪轻轻就背井离乡,从陶瓷店销售员、搬运工做起,慢慢闯出一番天地。兄弟俩创立的背景墙品牌,在国内开出200多家加盟店。我们当时还纳闷他们为何要在桌子上摆一个廊桥模型,如今恍然大悟:对于走出去的泰商,廊桥不仅是对家乡的一份念想,更是一种不惧风雨的精神寄托。
谋
高人气的农旅小镇
如今,在以旅游为主业的泰顺,很多泰商都是奔着廊桥来的。泰顺也正着力打响以廊桥为核心的民俗非遗文化品牌的金名片。2008年以来,泰顺先后成功举办廊桥文化旅游节、廊桥文化论坛,不断挖掘和传承廊桥文化,还通过民间力量将泰顺廊桥复制建造到台湾南投县,让台胞乡亲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拥有5座国宝级廊桥的泗溪镇,2018年的游客超过了130万人次。“围绕廊桥,我们还做了不少文章。”泗溪镇文体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周婷说,紧靠桥头的文化礼堂,每周六举办木偶戏表演;不远处,农业观光体验园有草莓、无花果给游客游玩采摘;溪流这头,在空旷广场上播放廊桥宣传片能让游客更全面了解泰顺廊桥。
不同于其他廊桥,泗溪镇的北涧桥左右两侧建有排屋,小路沿线开了七八家小铺和摊贩。卖茶叶蛋的何奶奶在这儿摆摊已经20多年,“这几年游客多了,生意也越来越好做。”她喜上眉梢。
廊桥旅游热兴起,开心的不止何奶奶。桥头的红茶馆装修别致,设计清新文艺,吧台、小桌古色古香。店主陈双贵迎面招待,一问才知,是位回乡创客的“90后”。“看到家乡的旅游发展前景,我和哥哥就赶紧从国外回来了,目前身边已经有不少朋友返乡发展,涉及文玩、摄影等。”陈双贵说。
我们还遇见了正带泰商考察的泗溪镇人大主席徐赛娥。在她看来,镇上的旅游才刚起步,借助廊桥影响力,小镇正在谋划农旅小镇,预计投资80多亿元,已有多名泰商与他们洽谈合作细节。
一路走一路看,事实上,无论泗溪、筱村还是县城罗阳,我们充分被泰顺人民对廊桥的炙热情感所感染,也为廊桥在新时代扮演的新角色感到欣喜:桥还是这座桥,但过去为山民搭就出山路的廊桥,如今,已然为整个泰顺铺就绿色赶超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