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马发泉,1933年出生,1951年3月入伍,1963年1月退伍。现任瑞安市抗美援朝研究会会长、党支部书记兼瑞安市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馆长、瑞安市关工委扶苗志愿大队副大队长。
作为朝鲜战争幸存的老兵,马发泉背负着一个使命。
从2001年到如今,整整19年,马发泉就做一件事:建立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告慰那些当年在战场上牺牲的英雄们,并且把英雄故事宣传出去。
七兄弟报名抗美援朝
看着大哥牺牲在战场
1951年,年仅18岁的马发泉与家中七个兄弟一起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入选12军35师104团三营机枪连,担任机枪手。
马发泉曾先后参加过金成战役、541战斗和上甘岭战役。其中,最艰苦、最刻骨铭心的战斗要数上甘岭战斗了。“上甘岭战役打得很艰苦、很悲壮!我们团上去的时候是满员的,打到最后,大多数连队幸存的战友还编不了一个排,损失重的就只剩下二三个人。我们班12个战士在10分钟内牺牲了8个,其余4人都受了伤。那么多可亲可爱的战友牺牲了,有的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马发泉回忆道。
马发泉的额头至今仍留着一个伤疤:“这个伤疤就是被弹片给打的,当时如果打正点,我的命就没有了。”
战争很艰苦也很残酷,他的大哥就牺牲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眼睁睁地看到当侦察兵的大哥倒下,尽管只有20多米不到的距离,因为不能暴露位置,却只能含泪忍住不去收取尸首。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带我的那个副教导员被炮弹打中,有些战友的遗体都散落了。”马发泉忍不住掩面而泣,“许多战友的尸体没法带回国,只好就地掩埋,我亲手一个个背过去,全部都是血……”
故地重游泪洒陵园
建历史教育馆告慰战友
2000年10月23日,作为温州地区的抗战老兵代表,马发泉收到赴朝友好访问的邀请函。
在朝鲜故地重游,沿着50年前走过的路,从鸭绿江、板门店、三八军事分界线……看着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回想起与老战友生死与共,奋勇杀敌的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与老战友们却只能阴阳相隔,一些老战友甚至连尸骸都没有留下,马发泉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在松岳山志愿军烈士陵园,看着一个个合葬了数百人的大墓,石碑上只有“烈士之墓”四个字,马发泉和其他99名受邀志愿军老兵哭成了泪人。
从朝鲜归来后,马发泉心中就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建一个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以告慰长眠在异国他乡的老战友们。
2002年3月,在马发泉的牵头组织下,瑞安市抗美援朝研究会终于成立了。2002年10月,马发泉决定,要建设一个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
患癌不忘筹资
10年“长征”建馆
一个近70岁的退休老人,没有资金、没有人、没有权力,建立一个抗美援朝历史纪念馆,谈何容易?
马发泉用了10年的时间去筹备。
首先就是资金的问题。老战友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前前后后,通过战友、政府部门共募集了200多万元。
怎么建?
靠着与战友们的关系,马发泉先是从丹东纪念馆处拷贝到了音像资料,又运来了两门高炮。费了各种心思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运了一架曾在朝鲜战场使用过的“歼8E”战斗机。资料和展品的运费来自马发泉与战友们的存款及各处募捐得来的钱款。
在为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筹备期间,马发泉一年要跑二十几个单位,2006年他被查出了膀胱癌。身体刚恢复一点,马发泉就马上下床,四处奔走。
“当时我也不懂,看着他每天回家,脚肿得那么大。”女儿马军美红说。
2011年,筹备10年,全国首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终于建成。马发泉依然不闲着,每天还在馆里做志愿讲解员。
如今,浙江省政府发文命名瑞安市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为浙江国防教育基地,先后免费接待参观人员65万人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