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温州3000多个爱心茶点遍地开花,记者蹲点探寻——
满城伏茶香背后的“生长因子”
2020年08月26日 06:18:3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戚祥浩 共享联盟鹿城站 朱丽华 戴武杰 马宣

1.jpg

红日亭供应伏茶现场。

  浙江在线8月26日讯(记者 戚祥浩 共享联盟鹿城站 朱丽华 戴武杰 马宣)一杯伏茶,清凉一座城。

  骄阳炙烤大地的三伏天,在遍布温州大街小巷的伏茶点前,总会看到身披红马甲的志愿者,笑盈盈地将一份份清凉送到大汗淋漓的行人面前。

  据温州市文明办不完全统计,温州全市已有3000多个伏茶点,其中仅鹿城区就有500多个。在没有一分钱财政拨款的情况下,这道独特的风景,为什么会年复一年地出现,又凭借什么魔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青年学生乃至新温州人尽力呵护一个又一个伏茶点?

  三伏天里,记者蹲点爱心伏茶点最集聚的鹿城区,探寻满城伏茶香背后的“生长因子”。

  从“参与者”到“享受者”

  快乐在行善身影间传递

  洗锅、烧水、煮茶,凌晨5时,腾腾热气中,70岁的孙兰香和其他志愿者已经开始忙碌。今年是孙兰香坚守鹿城区华盖山下红日亭的第11年。

  由于气候原因,温州三伏天异常闷热,烈日下劳动容易中暑,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能清热解暑祛湿的凉茶又被称为“伏茶”。

  1972年,因为不忍心看到夏日里满头大汗的路人渴了直接舀河里的生水喝,当地五六位老人合计,开始在红日亭免费烧茶给大家喝。渐渐地,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座赠茶的亭子。曾就职于五马街道华盖社区的孙兰香,每次经过红日亭时,目光总被一幕幕暖心的赠茶画面吸引。

  被这些画面暖化的孙兰香,退休后不久,就加入了红日亭义工队伍。熬制伏茶虽然是小事,但却相当辛苦,在夏天,老人们一般两班轮流烧制伏茶,他们凌晨3时30分就要开始做准备工作,多的时候要烧两三吨水,冒着高温酷暑,有时一直要忙到下午5时,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

  “每天看着大家拎着水壶捧着瓶子来接伏茶,耳畔那一声声‘谢谢’,总能把疲劳一扫而光。”孙兰香告诉记者,自己平时爱好不多,来到红日亭后才找到了一份归属感,能够在古稀之年依旧发光发热造福社会,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她做的事情既帮助了别人,又能让自己快乐,我应该支持。”这份快乐感染了孙兰香的丈夫周学敏,一度担心妻子身体吃不消的他,默默地包揽了家务活,做起了义工身后的“义工”。

  孙兰香说,红日亭的许多老人不知道什么是义工,什么是慈善事业,但他们管这叫“德”,为天下人施善,干着心情舒畅,一点不觉得累。“温州人传统血脉里有浓厚的善基因,永嘉学派主张‘义利并举’‘取之有道’,温州人向来知善而行。”温州民俗专家金文平认为,在浩荡的历史洪流中,义利观、价值观沉淀在一代代温州人的善治善为善举善爱中。

  而距离红日亭1公里外的三乐亭,蒋进福回忆起自己走上公益之路,笑称自己“先被赶着上架,之后就舍不得下架”。40年前,他的伯伯蒋善元和周围的老人建了三乐亭伏茶点,2008年,96岁的蒋善元请48岁的侄子蒋进福来接手自己的慈善工作。彼时,蒋进福水果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是温州水果市场上有名的“葡萄王”。接到伯伯的电话,蒋进福正在参观上海世博会,他压根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与一群老头老太们一起摆摊烧伏茶。但他回到温州,见到病床上的伯伯,望着伯伯递过来的三乐亭账本和伏茶的秘方,他不忍心拒绝,“如果我不接过来,老人家就不能瞑目。我当时只能作出承诺。”

  没想到,本想着烧一段时间再看的蒋进福,一烧就是12年,他把水果门店交给别人打理,将烧伏茶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自从烧伏茶后,我不敢去菜场,买菜时,人家一个劲儿把钱推还给我说‘你天天做好事,怎么能要你的钱’。”“我的孩子回来说,街坊亲友经常朝她竖起大拇指,‘你爸爸每天做公益,太了不起’。”“更多时候,走在路上,有路人冷不丁朝我打招呼,‘你是不是每天免费给大家供应伏茶的阿福,真是个大好人’”……

  “别人认可带来的那种快乐,太令人享受了。”蒋进福感叹,没想到自己不起眼的举动,感染了那么多人,就如同“三乐亭”其名所寓意的那样,"你乐,我乐,他乐",他希望这种快乐在更多行善身影间传递。

  快乐离不开鹿城全力打造的“好人”常态化“礼遇”机制。为伏茶点“干不动”的“好人”举行热闹的“退休”仪式;元旦、春节等节日,将“好人”作为慰问的重要对象;举办重大节庆、庆典等活动时,邀请“好人”到场;为有需求的“好人”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发放低息贷款;组织“好人走进”系列活动,让市民零距离感受榜样的力量……

  从“聚人气”到“聚人心”

  伏茶点成民间慈善代名词

  “让德者有‘得’,才能帮助善的种子更好地扎根生长,善行孵化出善行,推动小小的伏茶点长成‘大风景’。”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伟说。

  不同伏茶点的“乐捐榜”“公开栏”等显示屏上面,经常会出现不愿留名的捐助者:李女士、过路人、老先生……“几乎每天都有爱心善款或爱心物资送到红日亭,还有很多人直接丢下物品就走,在我们再三追问下才勉强留个姓氏。”孙兰香说。

  蒋进福则动情地讲起,2016年,莫兰蒂台风重创温州市泰顺县,他和孙兰香等人一起拉着蜡烛、泡面、矿泉水等救灾物资去了灾区,并派发现金,帮助灾民,“原本因为断电黑漆漆的村庄,因为我们的到来,窗口重新透出亮光”,他们将现场视频发到朋友圈时,很多人感动了,“我们回来后,发现募捐平台上多了16万余元,超过我们救灾花去的15万元”。

  类似这样的善举更是融入红日亭、三乐亭等伏茶点的日常。老人把自己准备做寿的钱拿来,学生把过生日的钱拿来,年轻人把乔迁的钱拿来,请环卫工人、孤寡老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吃一顿长寿面,成为鹿城一种新风尚。“差不多每三天就有一场。”孙兰香和蒋进福的登记簿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预约信息。

  “把钱交给你们,我们放心。”孙兰香等人一再被这样的话语所感动,也让他们不敢怠慢每一笔捐款。收支两本账、公开每笔善款、多人签字审核每笔开销、定期向慈善总会备案……每一个伏茶点,都有一套公开透明且严格的财务制度。

  来自四面八方的善意,让红日亭、三乐亭的行善框架不断拉开,从只是夏季烧伏茶到一年365天,基本天天无休。从茶水到热粥,再到面条、糯米饭,“四季八节”时还供应芥菜饭、清明饼、端午粽、月饼、汤圆、猪油糕等特色食物。

  这些善意,也通过红日亭和三乐亭,抵达了更多人的内心深处。捡到一个钱包四处寻找失主的仁开喜说,他经常到红日亭喝粥,这次有机会帮助别人也很开心;听说红日亭可以吃到免费的热粥,慕名而来的汤成学,主动帮忙收拾起碗筷桌椅,加入了义工队伍;许多疫情期间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忘不了,正是红日亭、三乐亭等地的志愿者们,一趟趟地上门为他们家属送来食材,解决了他们在前线奋战的后顾之忧。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48年坚守,“红日亭”不仅成为了温州民间公益慈善的代名词,更是成了一张亮丽的道德名片,它被誉为温州的精神高地和慈善地标,是第三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单位。这些伏茶点影响推动了温州民间慈善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红日亭”“三乐亭”不断涌现。

  被红日亭施粥画面感动的刘华明,自掏腰包1万元,与一群老人一起支起摊位烧茶施粥,一个伏茶点的出现,就像播下一颗善的种子,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心力量汇聚,如今,复兴亭一年做善事支出的费用达到40多万元,大部分来自社会募捐。庆年坊爱心驿站负责人池云川同样感同身受,爱心驿站开设的伏茶室由社区党员自发组建,烧伏茶的志愿者大部分是党员, 因此也被称之为“最红的伏茶点”。最初组建伏茶室时,只有10多名志愿者,现在烧伏茶队伍已有60多名志愿者,在社区多个伏茶点轮流值班。

  从“大拼盘”走向“大协奏”

  接力传承伏茶精神扩散爱心

  随着爱心伏茶点越开越多,如何引导部分零散化、临时性、不够专业的伏茶点,走上常态化、组织化、规模化运营?成为了鹿城区有关部门的新思考。

  鹿城区选取以红日亭为代表的86家伏茶点成立了“爱心鹿城联盟”,并发布了联盟统一标识。联盟的成立,除了壮大爱心力量,抱团行善,也让不同组织机构之间加强对话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取长补短。

  在联盟引导下,红日亭、三乐亭不仅将自己独有的草药配方全部公开,甚至还提供技术、物资等支持,帮助其他爱心伏茶点设立起来。此外,联盟还集结全区志愿者和热心市民,定期举办各类慈善公益活动,如每年四时八节,86家爱心伏茶点共同为市民提供免费时令小吃。

  孙兰香还记得,爱心鹿城联盟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冬至汤圆温暖全城开展时的情景,那天正是冬至,大降温下的温州冷得直让人打哆嗦。然而,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却处处飘荡着汤圆的甜香。86个爱心驿站共同发力,一锅锅热腾腾的汤圆,一张张格外灿烂的笑脸,汇成了冬日里的一股股暖流。

  据鹿城区文明办不完全统计,仅红日亭老人,平均每年赴各地开展扶贫帮困、帮老助老、助残扶医等义工服务460余场,服务社区50余个,惠及人数18.68万人,捐助善款70余万元。“今年,我们还给泰顺部分山区农户提供玉米种子,收成后,再帮他们推销。”孙兰香说,在助人方面,他们正在不断拓宽路子。

  在全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工作背景下,鹿城正着手打造更完善的文明实践活动体系,群众哪里有需求,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一个个伏茶点就是一个服务窗口。免费量血压、免费缝补、免费理发……各项服务让伏茶点的“菜单”内容更加丰富。这背后,是一支又一支志愿者队伍,把伏茶点作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平台;鹿城区检察院等单位党支部习惯性把主题党日活动安排在伏茶点;鹿城区教育局把“伏茶点”纳入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暑假期间,近万人次中小学生参与伏茶精神的传承和接力,鹿城各街头小巷都见证着小小义工的成长。“你好,请喝茶!”“够吗,要不要再来些?”每逢周六,16岁的林子超总是出现在三乐亭内,为有需要的人赠送伏茶。从2015年开始,他一直雷打不动这么做,因为经常帮助身边人,同学给他取了“中央空调”的绰号。

  正是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地加入,以及联盟形成的合力,让许多伏茶点的公益事业扩散到伏茶点之外。红日亭、三乐亭等伏茶点还联合其他社会组织,在福建宁德、金华永康、台州玉环等地设立温州爱心伏茶点,把温州特有的传统伏茶送向全国,把伏茶香的爱心和善举传到更多的地方。

标签: 三乐亭;温州;孙兰香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wznews/202008/W020200826366164032027.jpeg

满城伏茶香背后的“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