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人民医院日前来了一位新“医生”——骨科导航反馈系统,也就是俗称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据悉,这是浙南地区引进的首台骨科手术机器人。院方透露,该系统完成的第一例手术是为一名患者做微创手术。
该医院医生介绍,这台手术是在本月中旬做的,患者是一名66岁的老伯,因摔倒导致骨盆骨折、胸11椎体骨折。“患者需要做胸11椎体骨折PVP(经皮椎体成形术)和骨盆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术。如果按照骨盆骨折传统的治疗方式,需要在患者下腹前方打开一道长20厘米左右的切口,在后方打开一道长15厘米以上的切口,才能准确定位并实施固定,手术需花费两三个小时,创面比较大,术中因需要反复透视,射线曝光量大。”医生说,通过骨科机器人操作,创面小,且操作更加精准,医患射线曝光量减少60%以上。
做手术时,这台骨科机器人和普通医生一样要披上“手术服”,经过严格消毒。其辅助手术分为三步:首先,医生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调取CT影像学资料输入机器人电脑系统,对手术进行详细的数字化三维规划;其次,术前用骨科手术C臂机对患者进行透视,将二维或三维影像资料上传至机器人电脑,将两套影像资料融合;最后,根据程序准确定位手术路径,机器人通过机械臂的精确操作,为医生提供稳定的导针置入路径,使医生准确置入螺钉,完成手术。
按照术前安排,对患者先做骨盆骨折微创内固定。“开始图像融合!”机器人快速对两套图像进行融合。随后,医生一按按钮,机械臂自动调整至最适合手术的位置。医生在患者臀部打开一道约7毫米的小切口,从导针通道精准地置入螺钉。手术中,医生共植入3枚固定螺钉,只需打开3道小切口,总出血量在5毫升以下。因为创伤小,患者耐受良好,当天还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了胸11椎体的手术,耗时25分钟,手术时间缩短3至5倍。
该医院副院长、骨科专家季滢瑶介绍,当天的手术非常成功,第二天患者便可使用助步器下地行走了。如果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达1500毫升以上,患者术后要卧床至少一个月以上。
受视野限制,骨科手术对医生的临床经验要求较高,微创骨科手术对医生的手术经验和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术前规划和精确的术中定位是骨科手术的核心所在,而这是骨科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季滢瑶说,使用骨科机器人做手术,将推动骨科治疗微创化、精准化理念的落地,在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提高疗效,大幅度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