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船上,渔民在工作中。
浙江在线4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亦盈 共享联盟瑞安站 陈浩 陈峥 夏盈瑜)耳畔,萦绕着轰鸣的机械声;眼前,一篓篓渔获物被倒入巨型机器中。约半个小时过后,在生产线的另一头,成片晶莹剔透的虾皮从机器中“吐”出……
飞云江上停着一艘巨型轮船,此刻,我们正身处其中。说是一艘轮船,其实更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加工厂。这座“海上加工厂”设有3条国际领先的水产干制品加工流水线,俗称“离水烂”的渔业废料——丁香鱼、中国毛虾等渔获物在这里经历第一道“锁鲜”工序,便能摇身成为畅销国内外的佳肴。
大海上的加工流水线,如何用数字赋能渔业产业升级,带动周边渔民增收?日前,我们走进瑞安华盛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称“华盛水产”),登上这艘有着“亚洲规模最大的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之称的“华盛渔加2号”一探究竟。
大船带小船
海上建车间
车行至瑞安市经开区,一路向东,海岸线逐渐明晰。
我们来到华盛水产,刚推开车门,空气中咸湿的鱼腥味便袭面而来。在厂区大院内,3名渔民正在编织着绿色渔网。
每年的丁香鱼鱼汛期在4月到6月。早年间,这种鱼类一度被渔民称为“离水烂”,因为它离开水2小时就会腐烂。从前,渔民只能将捕获到的丁香鱼作为鱼饲料。但华盛水产董事长陈善平却从中发现了大商机:他从一名日本商人处获悉,丁香鱼是理想的补钙食品,在日本每年有数万吨的缺口。
如何让“离水烂”能够完好运送到客户手里?陈善平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新技术升级,将加工车间搬到海上。自2007年起,陈善平相继投资研发制造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华盛渔加1号”“华盛渔加2号”。2018年起,华盛水产获批丁香鱼专项限额捕捞许可证,可以在每年的5月1日至6月15日期间在浙江海域捕捞4000吨以内的丁香鱼。
“现在跟着加工船出海作业,一个半月的时间一个人能够增收6万元。”一旁的船老大张寿松凑上前来,掩不住脸上的喜悦。他告诉我们,每年丁香鱼鱼汛期,加工船会带着渔民小船一同出海,以“小船捕鱼、大船加工”的模式,带动周边渔民一同增收。
“走,我带你们去船上看看。”说着,陈善平向一辆面包车走去,并挥手示意我们上车。几分钟后,车子在码头停稳,江面上清一色地停靠着一排排渔船。“加工船在哪?”我们不禁发问。“在江面中间,我们需要乘坐渔船过去。”顺着陈善平手指的方向,我们看见飞云江中央停着一艘巨型轮船,这艘长102米、高15米、宽16米、排水量5000吨的“海上巨无霸”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废料变佳肴
新鲜即时造
因为吃水量大,加工船无法靠近码头,我们需要乘坐渔船靠近“华盛渔加2号”再行登船。
“华盛渔加2号”共5层船舱,俨然是一个“小型社区”。船上,船员宿舍、医务室、休闲中心一应俱全。“连续数月生活、工作在大海上,我们尽可能地满足船员们的生活必须。”“华盛渔加2号”负责人夏延富向我们介绍道。
今年46岁的夏延富,对于这艘“庞然大物”再熟悉不过。听闻我们此行的目的,他邀请我们随他到2层船舱走走,那里便是“渔加2号”的核心——拥有全套生产流水线设施的加工厂。
在夏延富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船舱2层的作业流水线车间。他介绍,船内共有3条全自动生产线,具有每小时5吨干制品加工能力,渔民捕捞的新鲜渔获物在半小时内便能完成干制品粗加工。
在庞大的生产线旁,两名渔民正抬起鱼篓下料。只见新鲜的中国毛虾被倒入运输带上,随着运输带的运作缓缓向上层船舱运输。我们又跟随着生产线的流程来到3楼船舱,一个巨大的环形水池出现在面前,生产线一端的毛虾正不断地被投入水池内。“这是自动清洗环节,清洗好后的毛虾会被自动输送到下一个环节。”夏延富介绍道,随后毛虾还需要经历高温蒸煮、7层烘房以及零下5℃的冷却隧道,整个流程需要经历28分钟。
“来,你们尝尝。”跟随着夏延富的步伐,我们一路到达4层船舱,在生产线的末端,我们看见虾皮如雪花般从机器中“吐”出,夏延富从一旁的包装箱中抓起一把刚加工完的虾皮递到我们面前。入口,虾皮原有的咸鲜味充盈在口腔内。夏延富告诉我们,及时捕捞、及时加工,不但能锁住渔获物的第一道“鲜味”,还极大程度地减轻了新鲜渔获物在运输过程中产生污染的风险。
智能筛选
精细再加工
经过船上生产线的初步加工,所生产的干制品已经可以满足海鲜批发的要求。但想要打开零售、商超市场,这些干制品还需要精细化再加工。华盛工厂内的数字化生产车间,是这些干制品“迈”入市场的最后一道关卡。
换上工作服、戴上口罩、洗手、消毒,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步入生产车间。
“这是我们最新投入使用的画像选检测机。”华盛生产部主管吴英华是我们本站的“向导”,在他的引导下,我们看见一条运输带上正运输着成千上万只虾皮。在机器的前方,设置着一个显示屏,可以设置产品的颜色和形状,调整仪器的流量、精准度。
在传送带的末端设有一块蓝色挡板,挡板下方有两条轨道,分别连到不同的包装箱内。我们看见,大小颜色相似的虾皮被“吹”落在外侧轨道,而混在其中的小鱼干、小虾干等则落在里面的轨道。“我们在机器中输入产品的画像,比如虾皮的大小、颜色等,机器通过风力筛选,自动筛选‘合格’的虾皮。”吴英华介绍道,一台机器只需要配备一名下料工人,就可以在一小时内筛选2000公斤的虾皮,在以前靠人工筛选的时代,这是不敢想象的数字。
这些经过筛选的虾皮下一步将被送入包装车间,“装扮”过后进入市场。“这些是日本的商超跟我们订购的虾皮。我们的海上加工技术,在日本也是一大‘卖点’。”吴英华说,这些每包20克的虾皮在日本售价达100日元。
从渔业废料到餐桌佳肴,这座行驶于碧波之上的“海上加工厂”正在为这片海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