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作为公民个人层面基本道德要求,也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当事人应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5月18日下午,记者从鹿城法院举行的诚信诉讼与自动履行专门教育机制发布会上了解到,类似的“诚信教育”,已成为该院部分民事判决书标配。
据了解,2020年,鹿城法院对拒不报告财产信息、报告不实等行为作出罚款、拘留决定共计2110件,占执行案件的16%。而诉讼中的不同程度的虚假陈述、伪造证据、隐瞒事实、篡改合同等不诚信行为,更是多发。
有鉴于此,鹿城区法院探索建立诚信诉讼与自动履行专门教育机制。该院在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法庭、执行机构等诉讼活动场所设立教育专区,串联至审判庭,打造“情境化”“沉浸式”教育氛围,推动专门教育机制落地见效。
鹿城法院在审前带领诉讼参与人参观诚信诉讼与自动履行教育专区 “身份证上的这个人,确实是我!”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闫某使用弟弟的身份证,在特邀调解员主持下与林某就债务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在司法确认审查中发现债务人身份信息异样,多次向闫某确认,其均否认自己为实际债务人。
为查明案件事实,敦促诚信诉讼,5月6日,承办法官胡佳颖带着闫某,由法警陪同,到位于诉讼服务中心的专区,对其进行现场教育。
“你看,这些人或因伪造证据材料或因隐瞒事实被法院罚款、拘留、甚至判刑,都是真实案例啊!”胡佳颖给闫某讲解了虚假诉讼类型,通过具体的案例释明关于打击不诚信诉讼的法律规定,特别是承担的法律责任。
“自动履行者受理费减免;自作聪明者受联合惩戒;冥顽不化者则失去自由。”在专区一块“郑重提示”牌前,闫某停留了很久,心态发生变化。
一面是法官“柔性”教育,另一面有法警陪同“刚性”威慑。一面是不诚信行为被制裁的反面教训,另一面是自动履行的“红利”清单。最终,闫某承认自己以弟弟的名义借款,自己是真正的债务人,当即向林某偿还欠款4.6万元,接受法院制裁,缴纳2000元罚款。
在实施专门教育的同时,鹿城法院还辅之以强制打击,“先礼后兵”。通过强化全面审查,依法制裁虚假诉讼,加大力度打击拒执犯罪。据悉,专门教育机制试行三个月以来,该院自动履行率同比上升33.54个百分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