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20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3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落户海盐,从此这个滨海小城就开始了与“核”结缘、依“核”发展、谋“核”腾飞的发展之路。2010年浙江省政府与中核集团正式签署共建“海盐·中国核电城”协议,小城海盐又多一张辐射全国的“核电新城”名片。
坐落海盐、依赖海盐,便要发展海盐、反哺海盐。在追求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秦山核电基地一直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范本和风向标。
秦山核电基地各部门、各党支部、分工会、团委等单位或组织,与地方中小学校、敬老院以及乡村开展精神文明结对活动,定期关怀困难学生、街道敬老院孤寡老人以及农村困难家庭,送去秦山核电人的贴心服务以及关怀物资,并与结对单位举办各类活动,加深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推进精神文明共建。
在海盐,随着时光的推移,核电与地方隔阂越来越小,更加明显的是人的改变,海盐人、核电人的身份开始渐渐重合——工作、家庭等交集越来越多,众多的海盐本地人参与到核电建设中,而一大批在海盐本地土生土长的核电人也都以“海盐人”自居。
海盐对秦山核电基地敞开胸怀,秦山核电基地又反哺地方。在“共融”中成就“共荣”,这就是核电来到海盐的轨迹。与此同时,开放、包容、共享的秦山文化也慢慢影响着与秦山有关的事物,并通过“走出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核电人,甚至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30年来,秦山核电基地作为全国核电人才的摇篮和孵化地,在核电人才培养、人才输出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刘志勇表示,秦山核电基地为国内其他核电站输送各类人才数千名,以“华龙一号”为例,项目多名高管出自秦山核电,这些人就是秦山文化的基因携带者。
通过他们,秦山文化被带到各个核电站,秦山核电为我国“华龙一号”核电技术“走出去”发展战略在人才和技术储备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可以说,没有秦山核电30多年的技术积淀和安全稳定的运行,就没有目前“华龙一号”高达85%以上的装备国产化率,没有中国核电“出海”的底气。
站在秦山核电安全稳定运行100堆年之际回顾,秦山核电人所展现的严守安全、勇担国任、自主创新、合作共赢的精神品质,已经内化为秦山核电的基因,它贯穿于秦山核电30多年安全发展的历程,也将成为精神坐标,指引一代代秦山核电人走向未来,迎接下一个100堆年。
秦山核电基地全景图
2017年6月10日,一个平凡的日子,秦山核电迎来了安全稳定运行100堆年。
这个成绩的意义绝不普通,作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先行者、开拓者,秦山核电安全稳定运行100堆年,不仅表明我国有能力建成核电站,并保证核电安全稳定地运行,也表明秦山核电完成了“掌握技术、积累经验、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践行了“保卫核电安全生命线”的公众承诺,为秦山核电未来能够安全稳定运行300堆年、400堆年奠定了根基。
这个成绩的取得也绝不平凡,作为全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品种最丰富、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秦山核电一直发挥着核电工作者特有的工匠精神,不断追求技术、管理的自我创新和自我超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参与世界核电技术竞争,以共享共融的胸怀带动地方发展,取得了运行业绩、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对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意义。
“确保核安全是我们最大的社会责任。”秦山核电安全总监刘志勇的话朴实而有力,它支撑着秦山核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种融入血脉对安全的敬畏、对技术管理的精益求精,也必将支撑着秦山核电从中国走向世界,从现在走向未来。
03-C1水下修复成功,填补国内核电检修领域空白 戚宏昶 摄
敬畏安全 追求极致
一种融于血脉的安全意识
走进位于浙江海盐滨海的秦山核电基地,花园式厂房沐浴在徐徐海风之中。白色楼群在绿色掩映中错落有致,不时有身着蓝工服、头戴安全帽的核电人来往穿梭。“安全,是核电站的生命线”“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
秦山核电是我国核电事业的起始地。从1985年秦山一期30万千瓦机组开工建设,到今天成为拥有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654.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的“核电母机”,在秦山核电基地“摸爬滚打”的30年间,“核安全重于一切”的核安全文化也从这里起步并走向成熟。
“秦山核电的核安全文化经历了‘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三个历程。”秦山核电安全总监刘志勇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秦山核电对安全的认识还停留在被动地接受监督阶段,但在接受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的PRE-OSART检查之后,秦山核电开始自觉自省,并于1994年提出“安全是核电站的生命”。
在之后20年发展中,秦山核电时刻牢记“抓好安全和质量,核电才有基础,才有前途”。按照核安全法规的要求,秦山核电制定了1200多份管理制度,对电站的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9台机组高达上万份的运行、维修操作规程,做到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人负责、有人监督、有据可查。
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的核泄漏事件,更让秦山核电意识到,对安全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秉持着自我加压、自我完善的追求和“我会安全”的承诺,秦山核电对在运7台机组投入6.3亿元进行安全系统、应急设施等全方位的整改。并于2013年9月,投入使用全球标准最高、抗震一类设计的应急中心,为核安全又添加了一重保险。
“在这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核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刘志勇说道,为了让这种核安全文化从口号标语渗透到每个核电工作者的言行,秦山核电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核安全文化培训,并形成了“做一名有高度责任心的核电工作者”的价值理念和“卓越核安全文化十大原则”的行为准则。
每天,每个部门召开任何会议前都要学习“每日一条安全信息”,信息由公司各个部门轮流提供,包括财务、党群等部门都纳入其中。生产运行管理系统的页面上,还设置了无人因失误时钟,一旦发生很微小的人因失误,时钟上的数字马上清零,以此警示安全生产容不得丝毫懈怠。
秦山核电安全稳定运行100堆年,正是核安全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结果,是两代核电人发挥核电工作者的“工匠精神”,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兢兢业业,付出心血和汗水捍卫的“国之光荣”。最让秦山核电人自豪的是,在这100堆年里,秦山核电没有发生任何核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任何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事件。
历年环境监测结果表明,秦山地区环境辐射剂量率仍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浙江省环保局综合历年监测结果认为,核电站运行以来对周围环境没有产生可察觉的影响。“核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不仅是秦山核电安全稳定运行的文化引领,也成为秦山核电工作者前行的心灵坐标。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何少华
主控场景图
自主研发 创新管理
一种精益求精的发展道路
30年前,“核电”对于当时的国人而言尚属陌生。30年后,秦山核电拥有了2种堆型、4种机型的核电机组(包括7台压水堆机组、2台重水堆机组),其堆型和机型之丰富世界领先。而到2017年6月10日,这些机组迎来了安全稳定运行100堆年。
这意味着秦山核电以高标准完成了对秦山、对民众、对国家的核电安全承诺。这背后是秦山核电人从零突破、从无到有,不断地自主创新、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管理模式的结果。可以说,没有自主创新和群堆管理的实践,就没有秦山核电的自主发展,没有100堆年安全稳定的运行。
“自主创新是秦山核电与生俱来的使命和底气。不断地自主创新,进行技术改造,掌握主动权,自主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是秦山核电从一开始就有的信念。”秦山核电安全总监刘志勇表示,为了安全,持续的技术改进和管理创新一直在秦山上演。
秦山一期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使电站的设备系统可靠性、机组整体安全性和经济性得以大幅度提高。为此,秦山一期每年都投入技改资金数千万元,平均每年完成技改项目130多项,运行24年来,几乎对秦山一期287个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造。
秦山三期在设计审查中,提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合理设计改进意见,促成40项设计变更,实施99项设计改进,其中21项变更和技术改进是在重水堆核电机组中首次实施和采用,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通过不断探索、自主创新和持续改进,秦山逐步掌握了多项核电关键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核电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建设、电站调试、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等经验,秦山核电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我们是国之光荣的坚定捍卫者和发扬者”的秦山精神。
在此基础上,为了打造“管理资源集约、管理效率提高、运行成本降低”的核电管理体系,在面对由于先后建设工程的时间不同、业主构成不同、机型堆型不同、管理机构不同而产生的管理难题时,秦山核电创新“群堆管理”模式,从2014年开始推行扁平化的领域管理体系。
现在,秦山核电多个领域,例如运行、维修、技术、安全等,负责具体事务处理的各个处室领导直接向副总经理报告,公司总体实行扁平化模式管理,最大的特点是减少了层级,任何有关安全运行的事情可直接向领导层汇报,而需要协调合作的时候,各个领域又可以互相协作,进一步优化资源整合。
通过深化改革、资源整合、结构调整,所建立起来的领域化群堆管理优势逐渐显现,不仅保证了秦山核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100堆年,而且多项机组运营数据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秦山核电不仅是中国核电事业的起始者,也是核电工匠精神的坚守者和传承者,为我国核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了秦山智慧和秦山经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