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垃圾分类的金华探索
2017年06月11日 09:02:15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许雅文

  浙江在线6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许雅文)金华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每天都要接待数批特殊游客。他们无暇参观村里的古建筑群,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每家每户门口的两只分类垃圾桶上。

  这两只垃圾桶很简单,一只收“会烂”的垃圾,一只收“不会烂”的垃圾。它们不仅让琐园村变得更加干净,也让这里变成远近闻名的垃圾分类示范村。

  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创造美好生活,金华于2014年5月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并与2015年4月在全市推广。目前,垃圾分类已覆盖100%的乡镇和98.1%的行政村、85%的自然村。

  在城市推行多年仍有诸多困难的垃圾分类,缘何在乡村率先实现?这与金华推出务实接地气的“二次四分”法相关。

  “二次四分”法,即农户按“会烂”和“不会烂”标准进行一次分类,村保洁员在农户分类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将“不会烂”垃圾再分为“好卖”与“不好卖”两类,并对农户分类进行及时纠错。

  “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是垃圾分类的国际通行标准。然而,农村居民年龄差异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要推行这种分类法困难较大。金华在了解民意基础上,把垃圾分成“会烂”“不会烂”两类,再配备村垃圾分拣员,“即使不识字的80岁老太太,也知道哪些会烂,哪些不会烂。”金华市政协主席陶诚华说,接地气的办法让垃圾分类难题迎刃而解。“二次四分”法,有效破解了分类不到位的难题,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从而降低转运、焚烧环节的成本和环境压力。

  分类只是第一步,只有做好资源化利用,才能实现农村垃圾减量,真正变废为宝。“会烂”的垃圾被分拣出来后,怎样处理?金华每村配置可腐烂垃圾处理终端,以一村一终端为主,鼓励“多村合建”“村企联建”和“村校共建”。

  行走在金华乡村,你会见到这样一座阳光堆肥房:一般有3个房间,其中2间为“沤肥房”,存放易腐烂垃圾,阳光穿透钢化玻璃,可加快垃圾发酵;另外一间则存放不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定期清运作无害化处理。

  目前,金华全市已建成阳光堆肥房2275座、微生物发酵器101座,大量垃圾不出村就能就地处理,产出物由专业公司或农业合作社收运,用于制作有机肥或直接还田增肥。永康市鼎昆有机肥厂还通过垃圾替代牛粪生产有机肥,解决了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

  金东区曾做过实际测算,在一年中,有近70%的生活垃圾留在农村堆肥房,另有10%至15%的垃圾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剩余需要转运处理的垃圾,只占原来的15%至20%。

  为了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常态化,让垃圾减量可持续,金华市建立“财政兜底、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减轻农村基层的资金压力。各级财政投入主要分一次性投入和长期投入,相关支出列入预算。一次性投入包括阳光堆肥房,每个行政村补助10万元,分类垃圾桶(箱)、垃圾车等配套设施每个农业户籍人口补助20元;长期投入主要包含保洁(分拣)员工资、设施运维费用、不能堆肥且回收利用垃圾的转运处理费用,目前财政按人均80元左右标准予以奖补。同时,金华还按村设立“共建美丽家园维护基金”,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各界捐资和村民自愿缴纳卫生费,其中卫生费标准一般为每人每年12元至30元。

  在农村,表扬先进、督促落后的做法成为推动垃圾分类的重要法宝。金东区推出农村垃圾分类“荣辱榜”。如今,琐园村党支部书记严红星每个月都要去村口更新“先进榜”和“促进榜”:“村民都好面子,谁家上了‘后进榜’,都要来找我,要求我再去他们家看看。”严红星说,后来,“后进榜”干脆改成“促进榜”,村民们你追我赶,争相参与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的金华模式,不仅“分”出了乡村好环境,“分”出了生态好效益,还“分”出了基层好风气。

标签: 金华;垃圾分类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