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高原见证浙江情——浙江省第三轮对口支援青海一周年掠影
2017年08月09日 06:06:57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白丽媛

  浙江在线8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白丽媛)茫茫柴达木,巍巍昆仑山。2010年,党中央启动对口支援青海藏区工作,确定浙江省对口支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之后,浙江与青海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016年8月1日,我省第三批30名援青干部人才肩负省委、省政府重托,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从钱塘江畔来到柴达木盆地,开始3年高原援青生涯。

  转眼一年。今夏,记者穿行戈壁荒漠,追寻他们的援青足迹。

  八成援建项目涉及民生

  驱车行驶在海西州,处处可见“浙江元素”:在浙江援建资金投入最多的单体项目海西州高级中学,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缓解了海西地区高中就学难、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

  在海西州人民医院,医生们可通过浙江援建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与浙大一院专家共同进行诊断;

  在天峻、都兰和乌兰3县的游牧区,一千多户游牧民陆续从寒冷、潮湿的帐篷搬进温暖、亮敞的定居房,告别以往“一年四季一顶帐篷、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针对海西州基本公共服务短缺、民生设施较为薄弱的现状,浙江援青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各族群众安居、饮水、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我们的援建项目和资金重点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建成了一批当地政府想建但苦于资金配套不足的民生项目,发挥了巨大效益。”据浙江省援青指挥部指挥长、党委书记潘建漳介绍,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实施援建项目300余个,安排援助资金10.8亿元,八成援建项目都与民生相关。

  如果说,民生工程的建设为海西人民解决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那么,产业扶持则为海西经济建设的腾飞注入了“浙江元素”。

  浙江的“致富经”被引入海西州,实现了浙江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与青海当地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去年年中进青以来,浙江省援青指挥部投入大量援青资金,积极推进柴达木浙江工业园“格尔木区”和“德令哈区”建设,构建了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模式;海西州各级政府多次在浙江举办产业对接、项目推介、经贸洽谈等活动,一年来共签约产业合作项目24个,意向投资金额205亿元;经第三批援青干部牵线搭桥,还成功引进了浙江绿纤环保、温州金昆仑锂业、中科远豪锶业科技等一批浙江大企业入驻办厂、投资兴业。

  变“输血”为“造血”

  火红的夏季,海西特产枸杞迎来丰收。在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万亩枸杞园,一串串红彤彤的枸杞像一颗颗玛瑙挂满枝头。这些枸杞将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一把“金钥匙”。

  电子商务,这个极具浙江特色的产业如今已在高原上落地生根,成为拉动海西经济增长的新力量。“我们要把‘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努力援建,更要为海西州搭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潘建漳告诉记者,我省援青干部在帮扶当地红黑枸杞、福牛、藜麦等优质农牧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的同时,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目前,360多家企业先后入驻浙江援建的柴达木电商绿洲和格尔木青藏电商产业园,海西州涉农电商企业实现销售额近亿元。

  地区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海西州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去年开始,教育援青首次正式纳入第三轮浙江对口援建范畴。来自浙江的10名优秀教师分赴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海西州高级中学和德令哈市第一中学等三所学校任教,填补了海西教育的诸多空白,大大提高了海西教育水平。

  在医疗援助方面,自去年起,浙江省选派了3名优秀医生到海西支医,积极筹建了海西州人民医院检验中心、心内科、泌尿科,不仅切实提高了海西当地的医疗救助水平,还积极利用“互联网+医疗”实现医疗系统远程会诊,使海西患者享受到了浙江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省内各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浙江省援青指挥部深入推进智力援建,两地诸多卫生、教育、旅游等单位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借助浙江省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今年,浙江省援青指挥部还根据海西发展实际,首次将特色小镇创建培育纳入培训范围,从而搭建了两地资源共享和交流管理平台。

  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采访期间,记者跟随潘建漳考察浙江工业园,海拔3000米的地方,紧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胸腔里仿佛压了块大石头,抬头一看,他却大步流星:“我已适应了这里的高原环境。”

  身旁的工作人员小声告诉记者,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潘建漳刚到海西就患上了重度失眠,最严重的时候,一周的睡眠时间不超过10小时,可即使这样,他仍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吸着氧气伏案工作。今年7月,他被检查出患上了颈部甲状腺囊肿出血肿大,医生诊断后要求他尽快下高原静养一段时间再手术切除,结果第二天他又出现在了援青工作一线。

  在浙江援青团队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今年3月,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干部人才管理组组长金奇在家人电话中获悉父亲患上了淋巴腺恶性肿瘤,虽然心急如焚,但仍旧默默埋头完成手头的所有工作,1个月后才提出回浙探亲申请;格尔木援青干部章万真努力克服连日失眠、视力急剧下降的困难,策划实施了“浙江援青林”等一大批民生援建项目;在德令哈一中支教的白万红和高爱玲教师是一对夫妻,夫妻俩说服家人,带着才上幼儿园的儿子来到高原支教;来自浙大一院的汪超军医生在临行前,患有胃癌的父亲被查出癌细胞已经转移,他本想陪着父亲走完最后的日子,但被父亲拒绝了,还叮嘱他到青海后要好好工作,说到父亲时,这位硬汉红了眼眶……

  全体浙江援青干部人才远离家乡,带走的是一份思念,留给亲人的是一份牵挂,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将心底的祝福送给挚爱的亲人。

  既然来了,就安心扎根,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一个个援建项目的落地,一次次民生条件的改善,浙江援青干部人才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这一切,都被当地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标签: 支援;青海;对口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