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丽水走出富民增收的扶贫新路径
2017年10月10日 08:11:42 来源: 浙江在线

  丽水走出富民增收的扶贫新路径

  浙江在线10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黄显宗 项宗余 陈小英)“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作为浙江省的后发地区,一直行进在扶贫开发的道路上。

  2013年以来,丽水市在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办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全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为目标,以激发农村资源和要素活力为路径,以建设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为动力,通过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全面推进产权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大扶贫格局等全面深化扶贫改革,初步形成了扶贫改革的“丽水模式”,成果颇丰。

  丽水各县市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出发,通过探索和实践,为山区差异化扶贫提供了新的经验。譬如,龙泉以扶贫资金互助会助推农民增收,景宁通过“政银保”打造精准扶贫,莲都加强新型产业培育,云和借力致富带头人促进增收等举措,无不是丽水扶贫开发的真实写照。

  依托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大胆尝试农村产权改革和金融创新,丽水致力于“农村资源向资产进而向资本(资金)、农民向市民”的深刻转变,极大地提振了农户增收的信心,显著改善了农村的乡风民俗和村容风貌。与此同时,实现了扶贫与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农业产业有效融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据了解,2016年丽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9550元,同比增长19.5%。

  道阻且长,丽水扶贫一路高歌。

  龙 泉

  资金互助会“贷”富村民

  近年来,龙泉市以资金互助组织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创新理念和机制,强化措施和保障,稳妥有序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实现低收入农户收入普遍持续较快增长。

  在兰巨乡炉岙村,怡然山庄生意火爆,业主季松根忙着招待一拨拨客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资金互助会的确好,很方便,利息低,为我们创业提供了帮助。”季松根谈起资金互助会连声称赞。此前,他准备经营农家乐,但由于资金紧缺,向资金互助会借了1万元。如今,农家乐生意红火,他在家门口每年就能赚到20多万元。

  季松根只是龙泉市资金互助会受益者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扶贫资金互助会联合会1个、市级来料加工资金互助会1个、乡级扶贫资金互助会联合会1个、乡级来料加工资金互助会1个、村级扶贫资金互助会87个,入会农户达到7037户(其中低收入农户3134户),互助资金总量达3448.9万元,累计发放借款3878户次5160万元,其中:低收入农户借款达1162户次,累计发放分红135.25万元。

  资金互助会,成为了老百姓创业致富的及时雨。

  (毛卫英)

  缙 云

  把缙云爽面打造成农民致富的新产业

  缙云爽面也称索面、土面,是缙云县的一大传统美食,其加工技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为了大力推动缙云爽面产业发展,把缙云爽面打造成农民致富的新产业,对外宣传的新名片,缙云县农办牵头制定了《关于助推缙云土面发展“十个一”两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6~2017年)》,大力推动缙云爽面的产业化发展。

  越来越多的“爽面师傅”在缙云涌现。家住缙云县舒洪镇姓王村的陈淳莉,曾经从事过养蚕、制衣等行业,如今也从婆婆手中传承到了缙云爽面的制作加工技艺,并在加工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渐渐在附近“小有名气”。2016年底,她被评为“丽水农师”,并被聘为缙云爽面师傅培训基地老师。在她的带动影响下,附近村有50多位妇女参与到缙云爽面加工中。

  她说:“没想到制作爽面还让自己出了名儿。成了‘爽面师傅’之后,我越发认识到拥有一门技术的重要性。一技傍身,现在我的那些小姐妹们也开始做起了爽面加工,足不出户也能贴补家用,个个都很自豪。”

  据了解,缙云爽面的从业者98%是妇女,被称为“妇女产业”,近年来该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实现产值1亿多元,利润达到5000多万元。缙云爽面从业人员5000多人,潜在的从业人员至少1万人,覆盖全县各乡镇。

  (潘伟忠)

  青 田

  青田“十百千万工程” 精准扶贫中的统战力量

  2016年以来,青田县委统战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牵头侨务、扶贫部门联合创新实施青田县统一战线聚力精准扶贫“十百千万工程”(十个领域帮扶项目、百个侨团结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万户群众受益)取得了良好成效。

  首先,树立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一盘棋”理念,建立统一战线聚力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县内社会慈善力量。其中结合“百个侨团结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活动,全年共动员和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为精准扶贫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500多万元,成为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支重要支撑力量;其次,创新设立统一战线聚力精准扶贫“十百千万工程”,制定涵盖养老、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残疾人救助、关爱妇女儿童、关爱抗战老兵、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等十大领域的精准扶贫帮扶项目“总菜单”;同时,根据前期调研和困难人口摸底情况,确立“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在章村乡、贵岙乡针对“留守老人”这一群体,就幸福食堂、幸福苑、危旧房改造等领域进行试点,由“浙江青田之家”公益基金会投入帮扶资金112.36万元,建立青田之家“幸福食堂”3家,青田之家“幸福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中心)2家,集中照料留守老人并免费提供饮食等。

  青田县统一战线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为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添砖加瓦,有力提升了全县困难群众的幸福感。

  (宋鑫潮)

  景 宁

  “政银保”打造精准扶贫景宁模式

  在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大背景下,景宁借省委、省政府特别帮扶的有利时机,把握“金融”“扶贫”两大关键词,结合基层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力改革,创造性地推进了“‘政银保’合作小额贴息贷款”金融扶贫改革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政银保”合作小额贴息贷款项目,其中“政”指政府贴息(利息和保费)、“银”指银行低利率发放小额贷款、“保”指保险公司承保。“政银保”合作小额贴息贷款项目的实施,创新形成了政府统一购买“贷款保险”并贴息,银行凭保单向低收入农户发放贷款的新机制,实现了农村扶贫由“输血”向“造血”的机制性转变。

  据了解,2011年景宁推出第一轮“政银保”合作小额贴息贷款项目,共安排1000万元特扶资金,用于支付银行利息(基准利率)和支付保险公司贷款保险金(年利2%),为低收入农户贷款开辟渠道。第一轮小额贴息贷款实施三年,累计为低收入农户发放贴息贷款2107笔5544万元,支付贴息资金266.3万元、保险金110.88万元,期末全部贷款按时收回,没有发生一笔不良贷款记录。2014年,在第一轮实施的基础上,推出了第二轮“政银保”合作小额贴息贷款项目。根据贷款银行统计,从2014年实施“政银保”项目以来,截至2017年8月底,全县已累计向低收入农户发放贷款9565笔,累计发放贷款47569万元。

  今后,景宁将进一步提高认识、拉高标杆、放宽视角,全力打造“政银保”合作小额贴息贷款升级版,着重在“精准”、“扩面”、“融通”“普惠”上下功夫。

  (张衢华)

  云 和

  积极培育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

  2016年,云和县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创新形成了培训教育、创业服务、激励帮扶、绩效考核四位一体的带头人培育模式。该模式入选全国十大带头人培育模式。

  每一位扶贫致富带头人都是精挑细选,优中选优。他们来自于云和师傅、新型职业农民、村干部等优秀集体。而在云和师傅群体当中培育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对于“云和师傅”这一品牌也是一次新的升级,实现从“劳务品牌”向“扶贫品牌”的转化。与此同时,在带头人培训的内容和模式上,云和县也充分考虑到了扶贫的跨区域性、跨行业性、扶贫的社会责任等因素,做出了有效的改进。

  两年来,云和县已开展扶贫带头人培训4期、334人,成功帮带低收入农户1077户、3287人。初步统计,带头人已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岗位412个,累计赠送种子、家禽、化肥等农资折合人民币35.7万元,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食用菌400万袋、茶叶169亩、雪梨328亩、中药材410亩,通过带头人的技术指导,户均增收达到12%。

  (梅海燕)

  莲 都

  小皇菊,让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增收”

  满山尽披黄金甲,金色梯田皇菊香。黄澄澄、金灿灿的黄菊,簇拥在四周的云雾梯田中,或娇羞,或妩媚,成为莲都区东大门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道亮丽的风景,不仅高效利用农村闲置土地,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莲都的真实写照。

  叶平头自然村所属里佳源行政村,是莲都区扶贫重点村。2013年,江西兆德实业有限公司在此投资建设浙江省第一个皇菊种植基地。目前,该基地黄菊种植面积达371亩,亩产值达1.5万元以上。基地建设从土地平整、种植到黄菊的采收、加工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工操作,既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还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目前基地用地包括里佳源行政村的叶平头、徐宅、高山等3个自然村223户村民的土地,村民以每年500元/亩的价格流转,仅土地流转承包费每年就达18.55万元,户均土地流转费年增收831.84元。

  与此同时,漫山遍野的皇菊带来的观赏价值,也卓有成效地带动了当地乡村休闲旅游的迅速发展。每逢皇菊盛开的季节,叶平头村便会吸引众多市民、摄影爱好者前来赏菊、休闲和采风,一些村民通过旧村改造后开办了农家乐和民宿,又顺便出售农产品等赚取收入。

  村民陈爱平感慨地说:“比起以前在外地每天起早摸黑,赚得不多还辛苦,现在自家门口赚得就比外面多,日子过得舒坦多了。” (李秀红)

  遂 昌

  发展中蜂产业,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

  遂昌县位于环境优美的钱瓯之源,县域面积253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2.3%,山川秀美,林海氤氲,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高山气候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浙西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中蜂保护较好、分布广的县市之一。

  中蜂产业投资少、见效快、增收大,且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不需壮劳力,是实现产业扶贫的上佳选择。因此,遂昌开始了发展中蜂产业的“甜蜜事业”。

  譬如在垵口、西畈两个乡实施了“十箱万元助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为40户低收入农户购置蜂箱并引蜂400余箱,仅此一项,户均可增收8000余元。部分乡镇在县补政策的基础上,对低收入中蜂养殖户的新增蜂箱再给予每箱50元补贴。此外,在扶贫结对中,还结对干部广泛开展送蜂活动,累计送蜂箱1000余箱。

  在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下,遂昌县群众养殖中蜂的积极性高涨,大家把中蜂产业形象地比喻为“健康产业、甜蜜事业”,“十桶蜂百公斤蜜万元钱”,“脱贫致富就在家门口”。目前,全县共有550户低收入农户养殖中蜂,养殖量达5800余箱,约占全县中蜂总养殖量的30%。 (李湘萍)

  庆 元

  庆元生态搬迁换新貌

  走进庆元县同心新村,一幢幢独具江南韵味的安置房拔地而起,小区内幼儿园、社区医院、农贸市场、文体广场、垃圾中转站等公用设施已陆陆续续完工。在今年的7月30日至31日,庆元县举办了同心新村第一期第二批次安置房抽签大会,共有492户,1955人搬迁农户参与抽签。作为搬迁户之一的柳昌群一家抽到了140平方米阁楼房,搬入新居后,不仅离县城仅十来分钟车程,而且安置小区周边建设有电子商务创业园、生态产业园等下山农民创业就业小区,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庆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异地搬迁工作,把搬迁转移作为农民增收和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实践与探索,该县的生态搬迁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破除了农村人口向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小县大城、组团发展、梯度转移的人口布局。截至2016年,累计异地搬迁11089户40531人。

  此外,将生态搬迁与产业扶贫、特色小镇培育、社区管理服务相结合,通过搭建创业就业平台,确保群众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陈杰)

  松 阳

  致富路上“领头羊”,将甜蜜进行到底

  今年30岁的麻功佐,家住松阳县大东坝镇横樟村。从大山走出去,学成后又回到家乡,于2014年10月成立了松阳县金铭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从刚开始的几十箱,发展到现在的600多箱。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乡亲们一同致富,在祖辈生活的这片土地上酿出蜜来。”于是在2015年下半年麻功佐开始跟村里的蜂农合作,免费给低收入农户提供现代化的养蜂工具,传授一套专业的养蜂方式,带动周边蜂农一起扩大养殖达1200余箱,发展当地留守老人20余户。

  针对蜂农面临销售难的问题,麻功佐主动与他们签订了代售协议,并对他们承诺“你们给多少,我就接多少,账款当面给清”,这份担当让更多的蜂农吃下了定心丸,投身于中蜂养殖中。

  花甲之年的低收入农户邱邦其老人,如今也开始了养蜂。他从合作社领到了免费赠送的蜂具,学会了养殖方式,在2016年养殖中蜂70箱,蜂蜜产值达400斤,全部由合作社以协议价收购卖出,仅蜂蜜年收入就达2万元。

  “以前愁蜂蜜卖不出,现在有了麻功佐的帮忙,我今年还准备再多养50多箱。”老人高兴地说。 (金美芳)

标签: 扶贫;丽水;增收;互助会;贴息贷款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