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高佳晨)细雨霏霏的午后,记者漫步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杭州未来科技城,空气里弥漫着阵阵青草香。
未来科技城总规划面积123.1平方公里,是中组部、国资委确定的全国4个未来科技城之一。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绿化包裹着一座座造型不一但错落有致的建筑。
海创园是未来科技城里的一个园区,2010年7月挂牌,是按全新机制运行的人才改革发展试验区。如今的海创园早已成为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创新高地。
四十年三次创业
最终落户海创园
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位于海创园西南部。记者见到诺尔康董事长李方平时,他正在陪同来访单位参观。“这一款是现在国内最先进的人工耳蜗,产品旁边这款是正在研发的微型神经刺激器,如果面世,这将是全球体积最小的神经刺激器……”李方平向记者介绍,诺尔康致力于服务听障人士,让他们拥有一对健康的“耳朵”。
2006年8月,李方平在杭州成立了诺尔康,经有关方面介绍,李方平及其团队在2013年迁址海创园,并在海创园中心地块建造了面积有3万平方米的新厂房,集研发、生产、制造为一体。“明年年前有望全部迁入新址。”李方平说。
诺尔康已经是李方平60多年人生路上的第三次创业史了。他做过电器产品、搞过房地产。“现在杭州庆春路上那家苏宁电器城的房产,就是当年我建造的。”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方平了解到了“人工耳蜗”这个行业,他顿时感觉找到了创业的新方向。“2006年的数据统计,我国听力障碍的人士共有2780万,国内当时人工耳蜗全部依赖进口,那我为什么不把它做起来呢?”
怀抱着这样的想法,2006年,52岁的李方平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创业。为了公司,李方平开始不断奔波世界各地,考察市场、引进人才、学习先进理念、成立自己的团队。十多年来,他几乎飞遍了全球各地,光是人工耳蜗的发源地美国,他在一年内就连续跑了4次,“也算得上小半个海归了”,李方平笑称。
数次海外交流考察经验,让李方平愈发觉得,无论是从国家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还是发展前景来看,回国都比在国外发展好太多。“像浙江的创业环境就非常好,何况我又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当然要留在这里创业。”而海创园对高科技企业的帮扶措施、对海内外人才的优待政策等,更是让李方平坚定了扎根的决心。
从创立诺尔康起至今,公司已投入数亿资金,但2015年之前,诺尔康一直没有盈利。“因为属于高精尖产业,前期投入成本巨大,对人才要求非常高,而且周期长、风险大,产业回报期也很长,没有耐心是做不了这个行业的。”从2016年起,他的公司才开始步入盈利阶段,产品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就在记者采访前不久,诺尔康人工耳蜗刚刚拿下2017年浙江省专利金奖,这在诺尔康已斩获的众多奖项中,又是一座重量级奖杯。对于诺尔康今后的愿景,李方平信心满满,“搬去新址以后,我们的目标是年产量2万台,实现利润3个亿。”
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600家
未来科技城里有不少大牛
在未来科技城里,像诺尔康这样的企业或项目还有很多,知名的如阿里巴巴淘宝城、中国移动4G研究院、南方水泥、奥克斯研究院等。而未来科技城也仅仅是浙江省遍地开花的众多产业园区中的一个缩影,在浙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的协同作用。
作为省、市、区三级重点打造的高端人才集聚区、体制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未来科技城几年来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60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9家,城内科创园区达到26个。将时间线拉长来看,从2011年到2016年,未来科技城技工贸总收入从203亿元上升到2378亿元,税收从11.7亿元上升到148.4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63.6%和66.2%。人才引进方面,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570余名(集中在海创园),其中“国千”118名,“省千”145名。
未来科技城在配套建设方面更是不断推进,比如推进国际医院、国际学校、人才公寓等职住配套,地铁、有轨电车、水上巴士、慢行系统等立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也在加快实施,国际化人才集聚的一流环境徐徐展开。
回家,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对于像诺尔康这样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高科技型企业,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这些年来,国家发改委补助1000多万、科技部补助1000多万、省市等各级政府补助资金5000多万……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目前诺尔康整个团队共有400余人,研发团队50人,其中引进海外高端人才20名,国千、省千人才4名,学科带头人1名。这里面包括了美国著名大学终身教授、世界人工耳蜗大会主席、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等许多外籍人才,这些人才组成了诺尔康的“智囊团”。海归人才纷纷回国,除了日益增强的国力和快速发展的经济,更离不开各级政府以及园区对先进人才的优待政策。虽然国外工资相对来说较高,但生活成本也很高,而且海归人才在国内的发展空间也远大于在发达国家。
比如杭州,就已经推出了广纳良才的“人才新政27条”等各类政策,对不同的人才给予创业项目、住(租)房等补助和关照。这样的“厚待”,这样的帮扶力度,有这么“给力”的家长做坚实的后盾,“孩子”怎么可能不回家呢?又怎么可能不快速成长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