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收获季,浙江工业经济画出一道漂亮的上扬线。进入三季度,浙江工业增加值增速自2012年以来首次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超出0.04个百分点,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2个百分点。
浙江工业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今年1月至9月,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6%、11.1%、13.0%和11.5%,均大幅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浙江工业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如何再接再厉,创造更好局面?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切实打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组合拳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力争实现“79126”的目标。
到2022年,全省工业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力争实现“79126”目标: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快随小布来看看具体举措吧~
政府引导搭台——
充分发挥发展规划的引导作用、试点示范的引领作用和政府在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等大平台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快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步伐。
形成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到2022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重点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7%左右,形成10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支持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等有条件的地区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示范区,分批创建“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县。聚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绍兴综合试点,在10个传统制造业开展省级试点。
创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左右
发挥浙江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省重点建设高校学科优势,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策源地。到2022 年,力争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以上、省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左右。
创建经信领域产业特色小镇50个左右
到2022 年,工业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0个以上,培育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50个左右,创建经信领域产业特色小镇50个左右,新增小微企业园500家。
撬动1万亿元以上社会资本投入实体经济
到2022年,全省政府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撬动1万亿元以上社会资本投入实体经济。
企业主体运作——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智能化+ ”为方向,推动企业综合运用“互联网+ ”“大数据+ ”“机器人+ ”“标准化+ ”“设计+ ”等手段,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形成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00家
到2022年,形成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00家、制造业“双创”示范平台20家左右、服务型制造示范试点企业200家以上、个性化定制示范试点企业100家以上。
上云企业力争达到50万家以上
着力提升“企业上云”的质量,在重点行业打造一批上云用云典型标杆企业。到2022年,累计上云企业力争达到50万家以上,培育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性云服务平台15家、云计算服务商150家、大数据应用示范企业100家、各类数据服务企业150家以上。
在役工业机器人达到15万台以上
分行业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到2022年,在役工业机器人达到 15万台以上,省级“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商达到100家左右,培育100家左右示范性、引领性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
全球精准合作——
发挥开放强省建设新优势,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突出合作重点,梳理合作需求,加快制定并实施全球精准合作三年行动计划。
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达到3000亿美元左右
到2022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达到3000亿美元左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带动浙江装备出口的工程承包营业额提高到50亿美元以上。
浙商回归项目总量增速年均增长保持在10%以上
完善回归经济感召机制,加快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回归项目,不断提升项目质量。到2022年,浙商回归项目总量增速年均增长保持在10%以上,实现产业项目回归资金累计达到2万亿元以上。
内外并购重组——
发挥资本市场大省优势,更加突出为实体经济服务,梳理完善政策,推动企业并购重组,着力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力争新增上市公司达到500家
到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力争新增上市公司达到500家、重点上市培育企业达到300家,工业强县(市、区)上市公司数量力争翻番。
市值超1000亿元的上市公司5家以上
支持绍兴等地开展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到2022年,市值超2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的上市公司分别达到100家、25家和5家以上,加快形成一批以上市公司为龙头、产值超千亿元的现代产业集群。
资源政策保障——
实行增值税(地方部分)当年增收额5%的财政奖励政策(2017—2018 年),主要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另外,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保持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制造业贷款增速3个—5个百分点,力争到2022年末,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达到25%左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