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凯艺)近日,“共享”话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缘起两起事件,一起是“小鸣单车”被曝出欠薪裁员、名存实亡;另一起则相对小众——在宁波当地试运行不到一个月的“共享巴士”被官方紧急叫停,理由很明确:违法违规。
又是两个企业掘金“共享经济”失败的例子,但原因不尽相同。如果说“小鸣单车”在“共享单车”族群中败落是出于自身内部问题,那么“共享巴士”遭现有法规阻拦便是出于外因。
两种类型的失败,也基本映射了出众行业在“共享”蓝海里的真实处境。
企业掘金“共享经济”成少败多
最近宁波街头涌现了数台车身喷绘“永久免费大巴”字样的“共享巴士”。最吸睛是8公里内免费坐,超过8公里计费,8至10公里3元,15公里以内4元,20公里以内6元,最远里程限制在88公里内。
用户只要登入企业研发的APP及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就可自定义约车路线、企业预定班车通勤、周边游、机场包车等业务。每位成功预约的乘客需支付48元押金,人工扫码上车,而且服务一结束即可退还押金。
记者了解到,酉巴巴(Your Bus)项目是“出生”于江北正和电商园区的一家创新创业企业——宁波大巴巴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集网约和共享等特征。
本想凭借便捷、省时又省钱等优势虏获市场芳心,却被宁波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宁波市城市客运管理局等交通监管部门紧急喊停。态度直截了当:涉嫌非法营运,坚决取缔。
监管部门表示,八九月份开始就已与“酉巴巴”约谈多次,并告知企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情况下,相关车辆不得违法上路,但该共享巴士依旧我行我素。
然而“酉巴巴”方面并无放弃之意,暂时回应:“会在何时的时候回应此事。”
从网约车、“共享单车”到“共享巴士”,共享等创新模式在公共交通领域遍地开花、此起彼伏。可最终下场不外乎以下几种:有的在一窝蜂的同质化竞争中惨败;有的被各种法律法规“逼”进死胡同;要么就如“酉巴巴”一样与监管层打“持久战”、“游击战”……
演化为与监管层之间的“拉锯”
“共享”虽风靡,成少败多。现象背后,俨然已演化为一场行业模式创新与行业监管之间的“拉锯战”。
企业参与交通领域的竞争,灵活且更“懂”市场,但风险不可控。毫不避讳地讲,部分企业进入市场的初衷就并非“善意”,趁共享概念风头正劲快进快出,押金能骗到多少是多少。
随着“小鸣单车”等一批共享企业的落幕,也让用户对披着“共享”、“互联网+”、“创业创新”等外套的企业信任度大减,提高警惕。
相比之下,政府主导的市场局限性大但有保障。不管项目是赚是亏,至少面向老百姓不会携款跑路,无论如何也会兜底,同时安全性也更完善。
另一方面必须承认,越来越多的创业创新项目之所以敢涉足“共享经济”,强大的资本力量在背后撑腰,这可比公共自行车等项目的财政力度要大得多,而且源源不断。
监管层“嫌弃”这些企业不懂规矩,甚至不怀好意;企业“抱怨”监管层不够包容,甚至故意刁难;如此你来我往约谈无数,既不能达成共识,更难以获得“双赢”。
与此同时,另一矛盾也暴露,一边鼓励企业创业创新,各地开启政策绿色通道大力引进来;另一边层出不穷的创新项目上路,行业监管又必须搬出现有政策法规对其设置高门槛。
不仅如此,由于牵涉的部门过多,又难以拎出牵头部门,无法迅速、全面、系统地跟综市场并作出正确合理的应对。这都成了当前企业参与市场主体竞争时最大的障碍。
鼓励合作但晋升市场主体暂没门
大潮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共享经济已经进入下半场,该怎么踢?这个球既踢给行创新行业的企业,其实也踢给了各行业的监管层。
当然,政府也并非只有“堵”,从对待“共享单车”的态度中也采取过“疏”。比如出台相关规定条例,引导其合理投放、规范停车,以维护正常、安全的市场秩序。
再说回“共享巴士”,之所以被叫停是因为本质还是“黑车”,这也不免令人联想到去年网约车“挑战”出租车的这场大战。只是较量过后,出租车依旧傲娇,对乘客而言价格、功能上也并无改善;网约车激情退去,车主和车辆纷纷离场。乘客最终还是没能看到优势互补的局面。
如今面对“共享巴士”粉墨登场,有过历史经验的行业监管部门,也在试图对其开启一扇窗。市运管局就建议,“酉巴巴”经营者可以转变目前的经营方式,比如与合法的运输经营者开展合作,开展合法便捷的定制客运、定制公交等模式,这样能取得互利共赢的效果。
“宁波对客运市场实行的是严管,准入门槛比较高。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合作可能是最好的出路。”市运管局给出的“合作”这一出路,事实上可以理解为这些创新创业企业虽能掘金市场,但并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换句话讲,政府当前鼓励的是企业以乙方的角色参与市场平台,比如为公共交通提供互联网等技术支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