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的生动历程,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和权威读本。12月12日,省社科联、浙江日报和浙江工商大学在杭联合召开省社科理论界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座谈交流了学习体会。本报今摘要刊登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新时代理论武装的重要文献
谢利根 编辑 江于夫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编辑出版,对于推动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轨迹和发展脉络、丰富内涵和主要成果,是我们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本。从这本著作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特色。
在坚持和继承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的原创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造性地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艰辛理论探索过程以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和先前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
全面布局、统筹推进的系统性。全面布局、统筹推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战略部署。这部著作的17个专题,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就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内政外交国防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新战略、新举措,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这也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问题导向、求真务实的科学性。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综合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牢牢把握并深入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提出了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积极探索规律、自觉遵循规律,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引领实践、推动发展的指导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同志把它形象地比喻成一篇“大文章”。他指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篇 “大文章”,这个“新时代的大作品”,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特征,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科学论断与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的具体论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既把握重要的方法论,又领会具体的战略部署和工作举措。总之,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强烈的历史担当、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以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做深学笃用的排头兵。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
社会治理的中国特色之路
郎友兴 编辑 江于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系统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就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重要文献。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是五年来中国社会治理领域极为重要的创新性进展与创新性成果。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最根本特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社会治理的核心。一是社会治理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一文中明确指出,“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看问题、想问题,清醒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坚决打好防范和管控重大风险攻坚战”。二是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社会治理的领导力量。“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三是坚持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人民利益至上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而社会治理同民生工程紧密关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一文放在第十部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之中,由这个编排可以看出社会治理同民生的关联性。从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强调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与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二是民生的逻辑次序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确保安全生产应该作为发展的一条红线”“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中之重是“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重点工作是“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是社会政策与制度的支撑。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为此要完善各项社会政策,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当务之急是要提升保障民生发展的制度水平。
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这个格局中,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而共享是目标。为此,要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金一斌 编辑 江于夫
出版发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受到国内外各界广泛关注。这本权威读本中《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文章,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高举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旗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
清醒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态势。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尤其是信息化社会到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严峻而复杂。首先,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仍在进行中。改革触动利益藩篱愈发深刻,“啃硬骨头”“涉险滩”之时,各种矛盾凸显。两个方面的因素叠加,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思想活动主体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意识交流、交融、交锋激烈。其次,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模式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的管理难度。我们必须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态势保持清醒的认识。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经济政治状况的集中反映和精神旗帜,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维系社会稳定上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带来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这为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开拓了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这必然要求我们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促使其广泛传播和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指导和引领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建设。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系统学习、深入学习,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切实改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切实改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要增强党对主流媒体的领导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需落实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党要增强对主流媒体的领导,使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工作中坚持党性原则。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
始终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
陈立旭 编辑 江于夫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围绕“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收录的9篇重要著作,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生动历程,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坚持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方向。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必须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必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大力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将之提升到了事关旗帜和道路、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规律,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的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的天职。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古为今用,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国外社会科学资源,又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以及系统性、专业性。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育长、教授】
绿色发展是一场深刻革命
周光迅 编辑 江于夫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著作有5篇,在其他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极端重要性,并明确提出了这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充满东方智慧的新发展理念,其中蕴含的跨越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发展道路的辩证思维,已受到全球关注。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在全球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这充分说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支持,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时,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
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面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的基本国情,以往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要实现既保持经济中高速高质量增长,又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尽快转变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重点通过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增长。
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监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倡导推广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要实现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坚决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要达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倡导的生活消费境界:人遵循“伟大的自然规律”,在一定限度内和尽可能节约时间内获取生活资料,让大自然实现“真正的复活”。
【作者为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