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村庄里的绿色冲击波 安吉“垃圾不落地”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2017年12月19日 06:45:15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许雅文 通讯员 孔朝阳 岳 路

zjrb2017121900010v01b002.jpg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安吉县顺应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去年底开始,在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上,在乡间试行“垃圾不落地”,政府、村庄、企业、个人一起努力,共同解决乡村环境问题,不仅使乡村治理更有效、环境质量再提升,现代文明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也在乡间践行。

  浙江在线12月19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许雅文 通讯员 孔朝阳 岳 路)冬日清晨,寒意袭人,唤醒安吉董岭村的,是一段回荡在乡间的音乐。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样的乐曲声,源自一辆蓝色小型翻斗车,车身上写着“垃圾也有家,随手带走它”。当音乐声渐渐近了,村民们便走出家门,将已经分类的生活垃圾投放到车上。

  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至今已走过十几个年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而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许多村庄甚至已超越城市,引领着乡村人居环境的巨大变革。如何守好这片“绿色”?在山清水秀的浙江,这是乡村之问,更是人心之问。

  2016年夏天,安吉在乡间试行“垃圾不落地”,由此开启了一场绿色生活方式的变革。至今,88个村庄已经通过验收,试点村内的垃圾池消失了,代之以定点投放、定时收集,让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却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不仅需要政府投入,更需要每一个人转变观念,有意愿、有心劲、有智慧,让家园变得更美好,乡村诗意栖居才会更可期。

  近日,我们前往乡村蝶变前沿的安吉,触摸这一场复兴乡土文明的试验。

  定点投放、定时收集——新机制,乡村美得持久

  天刚蒙蒙亮,胡国庆就开着清运车上路了。

  作为村里的垃圾清运工,上午7时30分之前,他和同事要将天荒坪镇余村主干道上的48个垃圾箱运走,清洗干净后,再于下午4时30分,将垃圾桶放回原处。

  “厨余垃圾放入村里的堆肥房,其他垃圾运到镇里的中转站。”胡国庆介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定时定点收集,过了规定时间,垃圾桶就要被收走,“白天来余村,是看不到垃圾桶的”。

  余村是安吉“垃圾不落地”最先开展试点的地方。试点工作的开展,与一个人分不开,那就是安吉县农办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主任喻凯。

  “常在乡村行走,我发现一个新现象:人们对待垃圾桶的态度变了。过去乡村没有环卫设施,垃圾都是乱堆乱放,村民羡慕城里有垃圾桶和垃圾池;但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庭院打造的开展,乡村处处洁净美,垃圾桶变得‘不受待见’,夏天滋生蚊虫,散发异味,谁也不愿意垃圾桶摆在自家门口。”喻凯说,为此他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要是垃圾“不落地”、及时清运就好了,垃圾桶等设备就用不着了——于是,喻凯开始留心查询和搜集“垃圾不落地”的信息,并认真记录和梳理。一组数字给了他信心:2016年底,安吉全县垃圾分类实施村总计达133个,占全部行政村的71%;全覆盖乡镇达到11个,占全部乡镇的73%。

  此时不试,更待何时?2016年底,安吉选择开展垃圾分类时间较早、收集和处理较为成熟的上墅乡和天荒坪镇余村,拉开了“垃圾不落地”的序幕。

  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试点村取消了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池,实行“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在收集过程中“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确保垃圾“日产日清”,目前已形成两种模式:一是余村模式,保留垃圾桶,采取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桶过时不候;二是上墅模式,取消垃圾桶和垃圾池,保洁员定时上门收集。

  今年5月,上墅乡刘家塘村的200多个垃圾桶消失了,村民们延续多年的生活习惯受到冲击。

  “为什么要把垃圾桶收掉?”“难道让我们再乱扔垃圾?”……面对质疑,村委委员马晔和其他村干部轮番上门,把村里的想法和办法说给村民听。渐渐地,流动的垃圾车与村民之间有了默契。

  “习惯后,觉得这种垃圾投放办法也挺好。”余村一位80岁的周姓老人说,吃完早饭出去遛弯,顺手把垃圾带出去。他家门口是垃圾投放点之一,这段时间以来,家门口的苍蝇变少了,再也闻不到臭味,他觉得这个改变非常值得。

  美丽乡村,如何美得持久?“长效管理的内生动力,来自于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喻凯说,“垃圾不落地”的推广过程,不仅让他深受触动,也让乡村环境提升了一个档次,“但意义绝不仅仅在此,这是一次弘扬乡风文明的探索。”

  三级联动,长效管理——垃圾桶,有关乡村治理

  “今天去高家堂村讲课了,明天上午应该有空。”电话那头的陈刚很忙。身为报福镇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主任,陈刚很少坐在办公室,“不是在村里巡查,就是外出讲解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陈刚这样总结这一年。

  过去的乡村,在垃圾治理的投入上欠账较多。即便是当前,乡村的生态环境治理也面临着资金不足、机制欠缺等挑战。

  每逢周一、周三和周五,陈刚和同事王文龙要去各个村巡查,重点受理各村长效管理员及群众的举报监督。在安吉,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已实现县、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长效管理的触角深入乡村各处。

  “既有反向倒逼,更有正向激励,这更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喻凯介绍,安吉已将“垃圾不落地”的要求纳入美丽乡村长效管理考核办法,获得“优秀”的村庄,按全村总人数计算每人每年奖励80元;定期举行垃圾分类积分大赛,用物质奖励和表彰,增加村民参与积极性;垃圾分类和投放的情况,也列入“美丽家庭”评比内容。

  此外,自2010年起就被引进安吉乡村的物业公司,也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有了多样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目前,安吉县有70%的建制村引进专业物业公司。“物业公司配备了农村垃圾分类指导员,提高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精准度,垃圾收集车让‘垃圾不落地’这种先进的理念成为现实。”上墅乡罗村村党支部书记鲍余林说。

  真正的改变,则在于村民的内心。

  近来发生的一件小事,让安吉山乡掀起了涟漪。今年5月,孝丰镇城东社区徐家岭自然村取消了早晚两次的物业保洁,而这已经是城东社区第三个取消物业保洁的自然村。大家悄悄议论:村庄环境会不会因此“开倒车”?

  “这反而有利于自然村的村庄经营、长效管理进入良性循环。”城东社区主任唐秋根显得信心十足。据他介绍,如今村里环境美了、游客来了,村民们维护村庄环境的意愿油然而生,把环境治理当作了“自家事”:自觉将垃圾分类出户,路面垃圾也能及时清理。而节约下来的物业保洁等开支划归到所属自然村,用于其他公共事业的支出。

  12月8日,根据《农村生活垃圾不落地收集管理标准》,在查看资料台账、现场实地踏看和随机走访后,安吉第二批“垃圾不落地”的村庄通过验收,截至目前,共有88个村庄实现了“垃圾不落地”。

  文明新风,重塑乡土——更美的,是内心的改变

  安吉余村,一年365天,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用好奇而又挑剔的目光审视着这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更远的董岭、石岭、深溪等村,也因为优质的自然条件和洁净的村庄环境,备受游客青睐。

  放眼省内外,发展生态农业的地方很多,各类民宿也在蓬勃发展,但安吉却有独特的魅力。有专家认为,这与村民们不断提升的审美情趣与文明乡风息息相关。

  浙北大峡谷景区门口,郑迎春和隔壁徐妙荣的农家乐生意兴隆。然而,由于地处石岭村和深溪村交界处,按照农村生活污水纳管属地村包干的原则,他们的农家乐无法统一进行截污纳管。今年夏天,随着前来就餐的客人越来越多,郑迎春感到非常烦恼:“污水只能排在外面,看看别人家都干干净净,自己面子挂不住。”

  为此,二人主动找到报福镇领导,准备自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希望镇里给予补助。报福镇党委委员张卫成被他们的诚心打动,爽快地答应了。随后,郑迎春投入6万元,又把家里新铺好的大理石割开,和徐妙荣一起建起日处理40吨污水的设施。

  从报福镇政府一路向南,前往石岭村和浙北大峡谷的公路两旁,农家乐和民宿遍布,这条公路既是沿线村民的致富线,也是一条乡风文明线。

  整修一新的阿春农家乐,用仿古石头打造民宿,与周边山体景观相辅相融;新打造的民宿水云轩,选择白墙黛瓦的中式阁楼造型,配以中式庭院和灯笼,一派江南清新风格……当村民们把自身对于优良生态产品的需求,投射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时,他们便自觉将环境美化、重塑乡村文明作为己任,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之路。

  “评比美丽庭院”“常回家看看”“积极参与古村落保护”.……在安吉乡村,我们一路听到各村的村规民约,与时俱进地充实着新的内容,字字句句,不仅直指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也体现出当下充盈于乡间的新风尚。

  车窗外的安吉山乡,枫叶火红,银杏金黄,美得让人流连;但是人们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的改变,更让山乡之美沁人心脾。


灵峰街道实施“垃圾不落地”。夏鹏飞 摄

厨余垃圾换积分。夏鹏飞 摄


标签: 垃圾;乡村;新机制;安吉;垃圾桶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