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下午,志愿者把一锅姜茶送到杭州江干区新塘家园的城管驿站里。冬日里,一杯姜茶让环卫工人暖身更暖心。 记者 姚群 拍友 张军
浙江在线1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佳琦 沈晶晶 通讯员 刘思佳 王凤凤 李增炜 王方)这几天,我省不少地区最低气温跌破零摄氏度。据省气象台预测,此次降温幅度可达寒潮级别。寒潮来袭,我省各地积极开展冬日暖心行动,确保留守老人、流浪人员、低保户等特殊群体温暖过冬。
入冬以来,省民政厅部署各地民政部门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明确要求各地完善应急救助机制,主动发现有需求的困难群众,建立救助站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努力实现“应救尽救”。衢州民政部门和当地公安、医院、综合执法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与110、120信息平台有效衔接,加强市、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联动救助。绍兴、金华、丽水等多地民政部门也都加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巡查和劝导,为不愿转移的流浪人员发放食物、棉衣和棉被等御寒物资。
缙云:照料中心暖意足
9日下午,丽水缙云县东渡镇小仙都村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下,村里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院子里晾晒起了各种花色的床单。寒潮来临以后,为方便家里未用上热水器的老人,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纷纷为老人洗起了床单、被套。
“村里常年有30余名留守老人在照料中心吃饭,很多老人家里长期不开伙。天气变冷后,老人想在家里用上热水并不方便。”照料中心的义工王友法告诉记者,为满足老人需求,照料中心近日为每个老人准备了一个脸盆,每天晚饭后,帮老人接水洗漱。97岁的王友奎老人已经习惯了在照料中心吃完晚饭后泡泡脚,和老伙伴们聊聊天,直夸“比家里还舒服”。
村里的老人入冬后有使用火笼取暖的习惯。为了给老人提供炭火,同时避免老人自家烧炭的安全隐患,近日照料中心还买来了2000多公斤木材。一个下午的时间,老人们自发劈完了一车木材,在院子里堆了一人多高。工作人员趁着天晴将木材晒干,为老人备下一整个冬天的暖意。
云和:老人住进农家乐
近日气温骤降,海拔800多米的云和县崇头镇后垟村被寒意笼罩着,但村里的50多位留守老人,心里却是暖洋洋的。原来,村民毛作兴向大家发出邀请,请他们到自己的农家乐——后垟田舍避寒。
1月11日一早,毛作兴和妻子便早早起床开始为老人们准备饭菜。米是自家种的,菜也是地里现成的,夫妻俩一个烧火做饭,一个炒菜,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就上桌了。看着老人们吃着热腾腾的饭菜,毛作兴终于安心了。“我们高山村降温快,村里的这些老人子女都不在家,生活上有很多不便。”毛作兴说,寒潮来临,为了让村里的老人安全过冬,他决定将自己的农家乐变成他们的临时小屋,供大伙吃住。
午后,大家在小院里晒太阳、话家常,79岁的毛必寿老人为毛作兴竖起了大拇指:“这么冷的天,我住上空调房,心里特别高兴。”毛作兴还将老人们的子女拉了一个微信群,让老人通过手机视频和城里的孩子聊天,81岁的毛必宝老人拉着毛作兴的手连声感谢。
宁海:帮助“游子”返故乡
这几天,宁海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暖新闻刷屏: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跨越千里,将漂泊异乡十数载、流落街头的“游子”吴老汉送回故乡。
吴老汉是江西鄱阳县人,今年64岁,无儿女,精神也有些失常。前年冬天,他流浪到宁海,蜷缩在城隍庙门口。宁海救助站得知情况后,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帮助清理、换衣后,将他送到医院救治。由于吴老汉患有尿失症,救助站还每月拨付4000元,为他聘请了专门的护工。
两年来,宁海当地多方寻找,还使用人脸识别等最新技术,但因吴老汉流浪多年,户籍已被注销,一直无法获得准确的身份和住址。此时,吴老汉的身体越来越差,还出现了老年痴呆的症状,偶尔清醒时便念叨说“想回家”。宁海救助站站长吴能军决定,与鄱阳救助站联系,先把吴老汉送到鄱阳,再查找户籍信息。
2017年12月27日一早,吴老汉在救助站工作人员朱华标、陈娇平、陈波陪同下,从宁海救助站出发,踏上返乡之路。一路上,吴老汉体力不支,吃饭时手握不住筷子,陈娇平便端过饭菜,一口一口喂他吃完;路途颠簸,吴老汉在车上坐不稳,朱华标便将他紧紧抱在怀里,防止磕伤;紧赶慢赶到了鄱阳县城,众人顾不上休息,先找医院为吴老汉检查身体……
近15个小时、600多公里,吴老汉终于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鄱阳县庙背村。消息在村里传开,大家既惊讶又高兴。连吴老汉哥哥家的四个孩子也赶到了村里,大家哭作一团,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不停地说:“托政府的福!你们辛苦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