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黔北山村花茂探索农旅文一体化发展 打好乡愁牌 走上致富路
2018年01月18日 06:32:03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金梁 刘乐平 尹海木

CshKFVpfh1aAQpWoAAIqtbdsMq4660.jpg

花茂村是都市人钟爱的休闲地。 记者 尹海木 摄

浙江在线1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梁 刘乐平 尹海木)“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遵义枫香镇花茂村考察时,看到鲜花盛开,道路两旁的房子干净整洁,不禁有感而发。

乡愁是什么?日前,记者来到花茂村,实地感受这个黔北山村的乡愁。

沿着进村的水泥路走不远,拐一个弯便能看到“红色之家”的指示牌。这是村里第一个农家乐,老板王治强笑吟吟地把我们迎进门。临近中午,一家人正忙着准备中午的食材,这些都是王治强一大早从镇上菜市场买回的。“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却找不到地方吃饭,我老婆烧菜好吃,这么一合计就决定开个农家乐。”回想这几年的变化,王治强觉得不可思议。

在外打工30多年,5年前王治强花了30多万元,把老家翻修成“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样式的黔北民居,本打算就此进入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没想到歪打正着成了农家乐的老板。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去年夏天的一个周末,他一天就接待了50多桌客人。在王治强眼里,乡愁是老婆烧的那份盬子鸡。“这个味道只有我们这里烧得出来,很多人就是冲这个来的。”把民房当农家乐和旅馆经营,王治强一家每年有上百万元收入。

乡愁是离开家乡时不断回头的冲动,这是在贵阳做药材生意的村民王文渊的感悟。这几年,王文渊眼见家乡面貌大变样,游人一天天多起来,于是下定决心回老家,投资建了顺然农场,从有机种植到深加工,从餐饮到住宿,前前后后投下3000多万元。现在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度假农场。“在外面总归没有在家乡好,回家创业心里踏实,这日子比什么都舒坦。”王文渊对记者说。

在20岁出头的周先美眼里,留在家乡有份固定收入,不用外出打工,每天能看到孩子就是最大的幸福,对老人和孩子的牵挂,这就是她的乡愁。花茂村通过流转土地建起上千亩的蔬菜示范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村民以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的机制,用市场力量带动脱贫致富。如今,在九丰农业观光园上班的周先美,每天步行几分钟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在花茂,像周先美一样实现从农民到农业产业工人身份转变的,还有100多人。

“很多游客来我们这里都感叹,乡愁就是蓝天碧水、葱绿山峦,就是一栋栋农家小楼掩映在繁花绿树之中。”花茂村第一书记潘克刚说,正是这份看得见的乡愁,让农民吃上了“旅游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黔北山村旧貌换新颜。潘克刚告诉我们,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村如其名,过去这里是一个“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随着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昔日小山村变成了旅游景区,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和现代农业在这里有机融合,实现了农旅文一体化发展。

潘克刚细数着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三年前有2000多位村民在外打工,如今已有80%的村民返乡创业就业,乡村旅游让农民成了商人,人均年收入从以前的6000多元提升到了上万元,现代农业托起了产业致富梦,全村200多个农民成了产业工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花茂村的日子将变得更甜美。

  农民有自信 农村得未来

  在花茂采访,当地农民的自信和自主精神,让我们印象深刻。

  王治强,当地第一个开农家乐的村民。两年多前,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造访,他的“红色之家”火了,他成了村民口中的“百万富翁”。几年前,有人建议他开个农家乐,妻子第一个反对,“这里开饭店给谁吃?”如今提起这茬儿,妻子挺不好意思,“以前不敢想,咱这小村子能让这么多人来玩。”现在,老王把在城里做公务员的儿子叫了回来,他说希望儿子以后能接过担子。

  母先才,四代做陶、以陶谋生,是目前全村仅存的仍在做陶的手艺人。他在村子里开了个陶吧,现场烧制土陶,也接待游客体验。一位重庆来的游客想买一个陶罐,对300元的价格有点“异议”,“能不能便宜点?”“这土陶是用白泥烧制的 ,白泥只有我们这里才有,看着粗糙,但这是我们自己的风格……它绝对值这个价!”这对话里,满满都是中国匠人的自信和自尊。

  周先美,九丰农业观光园的工人。以前在家除了带孩子,没什么事干。九丰集团到花茂投资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她也成了一名园区工人。“从前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在这里我学到了新技术,一个月还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在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心里,学到新东西比拿工资重要,因为新工作让她觉得自己的日子“使得上劲”。

  从农民到手工艺人,到农家乐老板,到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花茂村的村民找到了新角色,也重拾了建设家园的信心。

  归根到底,农村是属于农民的,把农村建设好要靠农民自己。而农民的自信与自主精神,又是其对农村建设参与程度的重要保证。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农民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自主精神,这一点至关重要。

  农民有自信,农村就有未来。

标签: 乡愁;一体化;探索;田园风光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11835581359476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