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点大学和发达地区大学毕业生更多选择自主型创业,他们通常是在有比较好的机会,甚至获得风投才选择创业,这类创业的成功率更高。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型创业比例还比较低,教育部门和高校对此需要有清醒认识。
最近,各大“双一流”高校相继公布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中39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公布了学生就业质量报告。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虽然这几年创新创业非常火爆,但各大重点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的只占少数。
据统计,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创业人数为68人,选择创业的学生占7058名毕业生的0.96%;北京大学校本部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为50人,选择创业的学生占7462名本部毕业生的0.67%;浙江大学有68名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选择创业的学生占11428名毕业生的0.6%;上海交通大学直接创业的有26人,选择创业的学生占8595名毕业生的0.3%。
这几所国内一流重点高校公布的毕业生创业数据,远低于此前教育部和第三方教育数据公司公布的数据。麦可思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即创业比例从1.6%上升到3.0%,最近几年来稳定在3%左右。去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已达到3%。以2017年795万名应届毕业生的总量计算,我国年创业大学生的数量超过20万名。
从公开报道看,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数据有两大特点:一是重点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低于一般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本科院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低于高职。麦可思的调查显示,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是3.9%,高于本科毕业生的2.1%。二是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低于中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
这两大特点或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意愿和能力比普通本科院校、高职差,发达地区的创业环境不如不发达地区;二是创业数据统计没有对创业的动机、质量进行区分,笼统地把找不到工作、无奈自主创业的就业替代型创业,与大学生主动抓住机会的自主型创业,视为同一种性质的创业。其实,中西部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更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更难,因此就业替代型创业比例高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表面上看,创业率高,但自主型创业比例并不高。
就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数据的两大特点,应该主要是由上述第二种原因造成。针对这一原因,在统计大学毕业生创业情况时,应当对创业进行区分,在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时,要重点推进自主型创业,谨慎鼓励就业替代型创业。
我国重点大学和发达地区毕业生的创业情况,可能更接近大学毕业生自主型创业的现实。这些毕业生一般不愁找工作,因此在选择创业机会时更为理性,通常是在有比较好的机会,甚至获得风投才选择创业,这类创业的成功率更高。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型创业比例还比较低,教育部门和高校对此需要有清醒认识。
而就业替代型创业技术含量大多不高,资金来源主要来自父母和亲友支持,选择创业者有相当部分是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试试看”,这也可归为创业。这类创业也可能取得成功,选择就业替代型创业的大学生,今后甚至可能成为大企业家,但总体而言这类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这类创业可以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条出路,但不应成为推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
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达到3%,这其中究竟有多少自主型创业,还需要进一步细分,不然,“清华、北大毕业生创业比例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这样的数据信息,会误导社会舆论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判断,也会误导高校创业就业工作,一些地方高校可能把精力用在鼓励学生选择就业替代型创业上,使创业和就业数据虚高。只有基于自主型创业的数据,才能正确分析我国大学创新创业的教育情况,以及比较不同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水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