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1日是第31个世界无烟日,如何有效控烟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如何使国家控烟立法落地也引发了人们的新期待。
控烟,这是一个常提又常被忽略的话题。一方面我们一直在努力,在办公室、餐馆、车站等地方,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禁烟标识,表明了当地控烟的态度。另一方面,许多人常常忽视控烟标识的存在,一个可笑的场景就是,“禁止抽烟”的标识下是“吞云吐雾”的烟民,完全是一幅“你禁你的,我抽我的”的画面。
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许多人对这种违规现象视而不见。与此同时,从法律上讲,没有国家层面的立法来指出抽烟“违法”,劝阻便没了底气。从道德上讲,劝阻有风险,小者嬉笑怒骂过去了,大者可能还要吃官司,郑州“电梯劝阻吸烟猝死案”就值得我们深思。
去年5月,郑州一医生在小区电梯内劝一位老人不要抽烟,没过多久,老人心脏病突发离世,随后老人的家人将该医生告上了法庭。虽然案件涉及的细节很多,但回到起点,其问题就在于狭小的空间里,该不该抽烟,进行劝阻有没有错?法院的最终判决是劝阻者无责。这一判决对公众的价值判断有一个“风向标”式的引导,重申了在公共场合抽烟损害的是公共利益,法律不会包庇。
那么,公共场合抽烟该不该劝阻,劝阻的依据又从何而来?
面对一些自律性不强的烟民,禁烟标识如同摆设。再加上一些人流量大的经营场所,碍于流量、羞于张口,控烟也就流于表面和形式,二手烟的危害依旧在蔓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有证据表明,80%的肺癌与吸烟和吸二手烟有关,而避免其危害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实施公共场所禁烟立法。在公共场所禁烟立法,意味着将控烟上升到了法律层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好意思劝阻”等尴尬困境,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可究,名正言顺地维护公共利益。
目前,全国至少有20个城市相继出台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如果能从国家层面对控烟制定法律,局面或大为改观。
从让烟是一种礼貌到公共场合抽烟是一种不文明,这种认知转变为控烟立法提供了现实基础。从对国家层面控烟立法的期待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们文明意识的觉醒。控烟立法,既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定,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