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悦 《共产党员》记者 徐艳)9月10日,浙江援疆7名“最美教师”走上了由教育部和央视主办的寻找“最美教师”荧屏,成为全国唯一一支获奖的教师团队。
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我省大力实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援疆工程,选派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到新疆阿克苏地区支教,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帮扶。
今年,我省选派的1000多名援疆干部人才中,三分之二是教师,人数规模位居全国援疆省市第一,涌现了一批像“天山雪松、戈壁红柳、沙漠胡杨一样扎根边疆”的优秀教师,他们把理想信念化作前进灯塔,照亮了边疆学生前行的道路。
以文化人 搭建桥梁
在乌什县,大人小孩对“霜儿老师”的声音一点儿也不陌生——她的声音从课堂传到了县城,全县都能听到她读课文、讲故事。
来自衢州的陈霜老师,担任乌什县第三小学语文老师。教学中,她发现学生们因为语言不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次,她用富有童趣的声音给学生们讲故事时,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于是,她决定每天在家长微信群里给学生们讲故事,锻炼孩子们的听说能力。
为完整地推送故事,陈霜申请了名为“霜儿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并推送了首个童话故事。没过多久,她又到乌什县电视台录制课文朗读,在全县播放。在陈霜的努力下,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班级语文平均分从32分提高到67分。
让新疆的孩子爱上普通话、爱上传统文化,这是不少援疆教师的心愿。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顾大朋,援疆期间是阿克苏教育学院“双语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小学汉语2班的一名教师。在教汉语课的同时,她利用自习课教国学、诵经典,“只有通过学习经典,才能让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
来自采荷二小的老师毛建和,把自己当作一支“杠杆”,依托杭州市援疆指挥部的组织力,把“互联网+”作为支点,运用“空中丝路课堂”,撬动了后方优质资源——阿克苏孩子与杭州孩子同上一节课……一年半来,阿克苏市义务教育段开展“组团式”援疆活动20余场次,开辟“空中丝路课堂”15场次,培训全市40余所中小学骨干3000余人次,并通过网络直播惠及1.7万余人次。
对症指导 帮扶提高
总以爱心酬厚土,更凭文翼舞长空。“来了新疆,就要多作贡献。”这是一批又一批援疆教师们的共同心声,他们努力践行着“为阿克苏人民服务,为浙江人民争光”的援疆诺言。
初到阿克苏,戎骁的心情是沉重的。他的榜样——宁波援疆“最美教师”姚仁汉突然离世,然而,当他走进库车二中,学生中仍流传着姚老师语录……这份铭刻人心的光芒,令戎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2017年3月,包含戎骁在内的15位宁波援疆教师,与库车二中教师以“导师和学员”的形式结对子,这意味着,宁波援疆老师不仅有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且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库车二中的一些老师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但缺乏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戎骁等援疆教师指导他们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且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创建了阿克苏首个幼教名师工作室“青禾”的嘉兴援疆教师陆勤娥说,“红船领航”计划在阿克苏已经落地生根,幼教科研种子经过雨水的浇灌,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2017年2月,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胡斌武来到新疆大学科技学院阿克苏校区工作,先后参与协调、组织了我省30余所高校89名高级职称教师到新疆支教,阿克苏校区成为援疆高校最多、人数最多、高级职称最为集中的受援单位,创造了浙江省高教援疆的奇迹,也是国内教育援助的壮举。
提升技能 带动就业
“记得今年4月17日,从温岭市职业中等学校来援疆的王永江老师,带着我们参加国赛的5名新疆学生从阿拉尔出发去浙江集训,到达温岭已是20日晚上11时,住下已是凌晨1点半,隔天早上6时,又起来开始准备辅导了……”兵团一师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赵祥不会忘记,在今年中职院校全国技能大赛中,他获得了汽修机电项目的二等奖,这也是兵团教育在该项国赛中的最好成绩,“当我拿着奖状跑着找到王老师时,我们都流下了开心的泪。”学生们在大赛上展现实力的同时,也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取得了敲门砖。
阿克苏是我国著名的“长绒棉之乡”。如何尽快提高当地职业教育水平,在新疆培养一批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是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祝永志援疆期间一直在做的事情。
为了帮助学生增强职业岗位上的实际操作能力,祝永志筹建了实验实训中心,自费购买了40台织物分析仪和2台密度仪,满足学生实训操作的需要。不仅如此,他还与纺织工程系的同事一起攻破了300支长绒棉纺纱的技术难题。这项技术的应用将推动阿克苏地区纺织工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纺织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