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李广宇:城市开路急先锋
2018年12月10日 08:19:56 来源: 浙江在线 吴佳妮

  李广宇,杭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1995年大学毕业后,李广宇一直在杭州城建系统工作,参与建设了艮山东路工程、凤起立交、文晖大桥、中河—上塘高架、德胜快速路、留石快速路、延安路综合整治、东湖快速路、紫金港下穿隧道、秋石快速路三期等重要项目,见证了杭州城市交通路网由小到大、由“过江难”到跨江而建的历程。

  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佳妮)在杭州的之江路下挖一条隧道,让车往地下走,人在江边行。这个工程方案,在李广宇的案头放了很久,几乎每天,他都会翻一翻,仔细想想有哪些细节需要协调。如无意外,这条隧道将在明年开工建设。

  李广宇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杭城交通40年日新月异,他可谓是最深入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在他看来,改革开放40年,杭州这座江南古城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路网建设史。

  见证杭城由“大”到“小”

  深秋时节,杭州望江隧道的工地上热火朝天。很快,钱塘江又将添一条过江隧道,一头连着望江路,另一头接着江晖路。未来,从上城区直达滨江区,只需要5分钟。这是杭州第11条过钱塘江通道。跨江对于今天的杭州市民来说再平常不过,但在李广宇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过江不亚于出一趟远门。

  上世纪90年代,刚从浙大毕业的李广宇还是个毛头小伙子,进入杭州城建系统后接手的第一个交通项目,是艮山西路从新塘路延伸至运河段的拓宽工程。“那时候这里到处是农田!”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片农村在短短数年后,就成为杭城著名的“名车走廊”,沿路汽车4S店一个接着一个。

  2002年,“33929”工程启动,杭州准备用两年时间,完成33条道路、9座桥梁、两条隧道和9个入城口的建设,塑造城市道路主骨架。“此后,就是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两口两线、十纵十横、地铁开通、G20峰会保障工程……”李广宇口中快速冒出的一个个专业术语,就是不断扩张的交通路网、不断生长的城市版图。

  李广宇儿时记忆中的杭州城,突然变大了:杭城主干道路东抵下沙、大江东,西达留下、仓前,北至勾庄、良渚,南到滨江;主次干道被拉到30米至40米的标准宽度;非机动车道压缩,机动车道拓展为双向六车道;道路交叉口车道数增至“五进三出”。

  但李广宇笑言:“从另一个角度讲,杭州城又变小了。”这话并不矛盾。短短数年,杭城交通飞速发展,人们出行的选择多了快速公交、地铁、定制巴士,尤其是地铁连线成网,更缩短了距离感,杭城百姓的生活半径不断扩大。

  为城市交通赋能

  李广宇(中)在杭州紫金港路改造提升项目现场。 杭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心供图

  11月10日,尽管是周末,杭州德胜东路旁,仍有穿着橙色马甲的工人在忙着养护绿化、修整人行道路面。明年3月,这里将焕然一新,变身为海绵公园。

  以道路更新推动城市更新,让城市道路建设走向精细化、现代化,并纳入城市综合规划。新时代,“阡陌交通”四字已被赋予新意。“城市交通建设越来越讲究了!”李广宇说。

  修路不再只是修路,而是修建一条集合各种功能的综合体。“电线上改下是趋势,雨水管道、排污管道要合理布局,都要细细谋划。”2016年,“地下管廊”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在李广宇耳边,这是各种管线的“集体宿舍”,把电力、通讯、燃气、广播电视、互联网、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避免了道路频繁开挖埋线之弊。

  修路不仅要通达,还要环保。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与标准开始应用。2002年,杭州市出台《杭州建设工程现场扬尘污染控制基本标准》,杭城工地周围竖起了不低于2.1米的遮挡围护。2005年国庆前夕,李广宇在庆春路综合整治施工现场,看着一种新型沥青被铺上路面。之前他在国外考察时,曾听人介绍过这种沥青,透水且降噪。这是杭州的大马路上第一次使用它。

  道路还要成为城市的风景线。2009年秋天,当李广宇走在刚完成提升改造施工的复兴路上,第一次发现道路也能变得那么美:中央隔离带上花草茂盛;沿线的公交候车亭、标识标牌、路灯、果壳箱等都统一风格;人行道大面积采用花岗石,道口精心设计为圆弧形。

  路上有风景,说的不仅是自然风光,还要有文化味。李广宇领着记者一路走:庆春路展现了都市百态,体育场路运动特色鲜明,保俶路一派书画休闲风光……他告诉记者,文化内涵的挖掘,如今已成为城市中心道路建设的必修功课。

  种种变化,在李广宇看来是社会之变、时代之变带来的理念之变。杭州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要打造东方品质之城,现在更确定了中国最适宜居住城市的发展定位,交通建设的理念自然要更加以人为本,与城市的定位相匹配。

  逐梦在新蓝图上

  上世纪90年代的杭州庆春路(资料照片)。

  10月18日上午10时,历经4年建设的文一路地下通道迎来第一批车流,从下沙到紫金港路,一路飞驰没有一个红绿灯。这是杭城东西向最长的一条快速路。

  这4年,是杭州交通基础建设大提速的4年。“快马加鞭!”这是李广宇的深刻感受。从2015年起,杭州文一路地下通道、留石快速路、东湖快速路、紫金港路提升改造、秋石快速路三期等多个快速路工程项目同步推进,上天入地的水泥钢筋,重塑着这座城市的筋骨。

  每次工程完工,都是李广宇最为激动的时刻。“这意味着城市又一条大动脉被打通了。”这些工程项目,串联起一块块发展热土,串联起无数创客的梦想,更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美好杭州。

  以更便捷的交通作为经济起飞的跑道,以更强大的连通能力赢得国际资源配置优势。最近刚启动的杭州现代综合交通大会战,让李广宇心潮澎湃:“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涉及项目300多项!这意味着到2022年,杭州交通又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

  一幅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画卷,在李广宇的描述下栩栩如生:到2022年,城市路面上,将有464公里快速路网构筑起杭城的骨架网络;城市的地下,将有10条地铁线、两条城际轨道线(富阳线、临安线),总里程突破446公里。到那时,杭州萧山国际机场T4航站楼将开始投入使用,国际航线从现在的43条拓展至60条左右,至2030年,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将达9000万人次。铁路杭州西站突破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格局,11条高铁线路辐射上海(北京)、合肥、黄山、武汉、南昌、温州、台州、宁波等9个方向……

  “规划建设,总是适度超前的。”李广宇说,每次工程结束,他都想,城市的发展应该就这样了吧,框架搭到这里应该是极限了吧。但过不了多久,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就会又刷新想象,“或许,这就是时代的力量”。

  交通与城市共变革

  本报记者 吴佳妮

  40年来,我们的城市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发展,规模和格局、面貌和品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每一轮发展过程中,交通都是先行官、助推器,哪里要发展,交通建设就指向哪里。

  40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也深刻体现在城市交通的方方面面。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位列“三大件”之一,一般人买不起;如今,小汽车早已不是稀罕物,免费的共享单车满大街都是。城市和交通,都从非机动车时代迈向了机动化时代,甚至是轨道化时代。

  服务人民出行,是交通人的初心;人民对高品质出行的要求,是交通建设努力奋斗的方向。只有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互通互融,对交通设施细节上有精细化考量,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打造“品质”交通,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符合城市宜居的本义。

标签: 杭州;隧道;杭州市;交通;城市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城建系统;发展...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