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慧仙)近日,“第二届西湖青年纪录片论坛”在杭州举行。活动共收到青年纪录片投稿作品304部,其中包括来自全国各地110多所高校、媒体和个人作品以及海外投稿作品。最终26件作品入选本届论坛。
青年在纪录片创作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青年纪录片的未来走向又如何?在本届论坛上,诸多问题有了解答。
“纪录片既是一种高端影像,又是‘门槛最低’的艺术,因此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锻炼平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范志忠教授说,青年纪录片体现着90后、00后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通过人类学影像记录的方式,表达着青年人对社会的思考。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工业大学纪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彭远方说,纪录片让年轻人学会静下心来观察社会,无论最后拍摄效果如何,长时间的田野考察对年轻人的成长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他们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
去年与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合作,共同前往福建长汀县的拍摄经历,令彭远方印象深刻。
“去之前,我们并没有确定选题,到了长汀,学生便分组出去做‘田野调查’。到了晚上老师们再召集学生讨论梳理白天的‘收获’。”彭远方说,这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学生们的创作思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从城市到乡村,从山西沁源失明的三弦书传承人到身怀电影梦的“横漂”,这些青年纪录片创作者翻山越岭,用自己的镜头语言和洞察力,记录下许多易为大众忽视的人物和故事。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陈一说,青年纪录片是对大众化、商业化纪录片的一种补充,填补了纪录片在某些视角上的盲点和空白,是很可贵的。
“高校、青年创作正成为中国即时影像创作的主力。”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导张国涛说,年轻人有时间,有精力,有对影像和生活的热爱,这是他们进行纪录片创作的最大优势。
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看来,90后、00后群体家庭条件较好,从小有着不错的影像基础,在做纪录片时,更能实现自我独立的表达。互联网时代,影像的力量日渐强大,像视频博客、抖音等也在泛纪录片的范畴,纪录片正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独特的语言方式,成为他们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方式。
雷建军说,自己曾带着学生拍摄了《红毛皇帝》和《从上海到平遥》两部纪录片,一部讲述的是郑州的快手网红,另一部是讲80多岁老太太辗转流变的一生。“每部片子都耗时一年多,同学们要在当地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雷建军说,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些青年学生往返于北京、郑州、平遥等多地,正是凭着对纪录片的热爱,他们才能长时间地坚持,通过点滴的积累,用镜头语言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
“未来会是一个多样化的纪录片时代。在青年的创造力下,将迸发出各种类型、多种题材的纪录片。”雷建军说,纪录片拍摄工具以及剪辑软件等的多样化,让此类创作呈现出更大的活力和潜力。
光影之间,是记忆的重现,更是生命的思考。“青年纪录片创作者应该珍惜每一次的创作机会,把更多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感悟和发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让每一次的创作变得更有意义。”范志忠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