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刚拿到年终奖的个人投资者开始为自己的理财小目标发愁。颇受大众青睐的货币基金收益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持续下滑,再看银行理财产品,这个节点,虽然各家银行纷纷推出“年终奖专项”理财产品,但最高年化收益率始终难以突破5%。
这个时候,一些最高年化收益率达到9%、10%的理财产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类产品有哪些风险?个人投资者该怎么挑选?
高收益多是结构性理财产品
受市场资金面宽松的影响,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滑,即便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底也难有大幅翘尾行情。
快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目前银行在售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在4.2%-4.7%之间,少数高收益产品,除去区域性产品、门槛较高的针对净值型和私行客户的产品,剩下的只有结构性理财产品。
比如交行的一款挂钩中证500指数的3个月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该款产品委托起始金额1万元,委托期限9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上限9%,下限2%,不保证本金。
如何计算理财收益?记者查看了详细的产品信息,按照观察期内(产品到期日前第三个工作日)的中证500指数收盘价与投资起始日挂钩标的参考价格作对比,分三种情形。如果收盘价曾高于挂钩标的价格超出7%,那么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5%。如果收盘价未高出7%,且观察日当天收盘价低于挂钩标的价格,则预期年化收益率为2%。第三种情形,即收盘价在上浮7%以内的区间波动,则收盘价越高,预期收益率越高,最高收益率将达9%。
这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最近有上扬的趋势。交行另一款针对私行客户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能达到10.3%。中国银行一款挂钩玉米期货合约C1905收盘价格,最高收益率达7%。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