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
扫描二维码,报名吧
浙江在线杭州3月16日讯 脑洞大、有趣、博学,特会讲故事。
说的,正是一直坚持“历史可能性小说”写作的马伯庸。
今年年初,马伯庸出版了新作——明朝历史纪实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
几乎是同时,根据马伯庸代表作《古董局中局》改编的同名网剧开播;
接下来,根据他的《长安十二时辰》改编的同名网剧,也将与观众见面。而更多根据其IP改编的影视作品,正排着队赶来的路上。
3月24日(周日)下午2点,坤和万科·杭州黄龙万科中心K-lab,马伯庸做客“钱报读书会·IP春风悦读”,讲讲他是怎么从文学爱好者,到白领兼职作家,再到近年人气激增的“IP改编大户”的。
一张坏掉的三寸软盘
1999年左右,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斜对面的网吧里,还是学生的马伯庸,开启了他的“网络之旅”。
当时上网特别贵,一小时要20块钱,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笔“巨款”。为了省钱,马伯庸买了几张三寸盘,把网文存到盘里,带回学校看。
三寸盘虽然便宜,但容易坏。
有一次,马伯庸在学校机房看一篇《银河英雄传说》的同人文,电脑驱动器突然发出“咯啦、咯啦”的响声,顿感不妙的他,赶紧把文件拷到电脑桌面上。
点开一看,后半部分内容乱码了。
马伯庸不小心按到了键盘,文档上缺损的句子,被他无意中打出来的词语,连成了句子,居然还挺通顺。
“那我是不是可以接着往下写?”这样想着的马伯庸,开始了续写故事的尝试。
如今,当年那张坏掉的三寸盘,还被马伯庸小心地保存着。
石油钻探书也当推理小说看
并不是每一个追文追到一半的少年,都有可能成为作家。马伯庸的成功,与他的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马伯庸,内蒙古赤峰出生、桂林成长、上海求学,因为父母岗位变动,他先后转了13次学。
频繁地更换新环境,让书成了马伯庸最好的朋友。
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从这里萌生的。即使是一本写石油钻探的书,他都会把它当成推理小说看,还看出了乐趣。
再后来,从新西兰留学归来,在外“漂泊”惯了的他,选择了一份安稳的外企白领工作,一干就是十年。
在这十年里,马伯庸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出版了十余部作品,就连单位同事也会拿着本书,来找他签名。
2015年,35岁的马伯庸“想要尝试一下自由散漫的生活”,辞职成为了专职作家。
改行后,他依然自律,每日朝九晚五,混迹于北京的咖啡馆、茶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着创作灵感,并保持着四千字的日更量。
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2018年3月,根据马伯庸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网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在腾讯视频上线,这一年,被坊间称为“马伯庸的影视元年”。
六个故事还原古人生活
马伯庸有个称号——“文学鬼才”,因为他的作品,脑洞大,有趣,创作的都是非纪实类的“历史可能性小说”。
这次带来读书会的新书,却不是小说,而是历史纪实。
他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并讲述了六个尘封已久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他将乏人问津的底层百姓生活,以最鲜活、生动而又发人深思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生态图景。
马伯庸写这本书,花了老大的力气。
一条条去看档案,繁体,竖排,还要搞句读,还邀请了大量的明史专家对内文史料进行查证,“挺费工夫的。市场销量?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肯定不好,但我觉得这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呢?
“我一直希望在谈到历史的时候,能够把视角放低,眼光不要放在帝王将相上。这本书里,有的案子《明实录》上只有一句,但它呈现当时老百姓的收入,面临的困难,怎么解决这个困难,怎么从自己阶级出发跟其他利益阶级碰撞……是真正鲜活的东西。”
“我希望大家能看到古代普通人真正的生活。”
马伯庸判断失误了,大家都挺喜欢这本书,《显微镜下的大明》的豆瓣评分高达8.7分,排在马伯庸所有作品之首,有网友评论“这是可以媲美《大明王朝1566》的佳作”。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发生在徽州。
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从4月起,马伯庸将携新作前往徽州开启他的“大明”之旅,与各地的读者面对面聊聊大明的那些人与事。
此次,马伯庸来杭做客IP春风悦读,可以说是为这次旅程进行的一次正式而庄重的“官宣”。
来现场的你,就是“零点场”的幸运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