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白金图书奖得主韩少功: 道路千万条,坚持到最后第一条
2019年04月21日 08:15:48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陈淡宁 文 敖彬伟 摄

  韩少功 湖南长沙人,著名作家,著有《马桥词典》《日夜书》《爸爸爸》《归去来》等。

  浙江在线杭州4月21日讯 博库·钱江晚报2019春风悦读盛典上,闻讯赶来的大学生,将白金图书奖得主韩少功团团围住求合影。

  这些生于95、00后的年轻人,毫不掩饰自己对韩少功的崇拜。他们说,很少有机会能和自己在课本中读到过的作家合影。被年轻人簇拥着的韩少功,笑容格外灿烂。

  其实,这次韩少功的获奖作品《修改过程》早在20年前,就写下了8万字的“雏形”。但是,他最终弃用了20年前的文字,重新梳理、书写这段故事。

  韩少功说,写作中他时常会留下一些半成品、片段甚至提纲,丢在抽屉或电脑里。

  “这次从中挑出一件,觉得可以回炉再造。以前那种青春无敌、启蒙精英的得意劲儿不要了,因此原作中的男一号整体删除。用上‘戏中戏’的结构,因此就加了一个‘说戏人’兼‘戏中人’肖鹏来串场。”他觉得,这都是很重要的改造,“便于对80年代拉开观察距离,释放对这一代人的反思和复杂情感。”

  回忆多至七成

  这样才能把“现场情绪”逼出来

  钱报记者:《修改过程》讲述的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们的故事,而您正好就是这一届。这本小说里真实回忆与想象虚构的比例是怎样的?

  韩少功:把一些亲历性的细节用到小说里,可能在作家圈里很常见。我写人物大多有原型依托,包括不同原型的拼凑合成。这些原型不一定取自一个班,一个学校,当然也不一定取自77级,移花接木偷梁换柱都是虚构的特权。一般来说,我的小说里回忆成分少不了,多至七成左右,否则很难把自己的现场情绪逼出来,把细节、场景、人物关系写出逼真入微的质地。这样,我一般不会依赖档案材料去写唐朝、明朝、民国什么的,原因就在这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原型都有价值。作家们通常会选择那些比较新、比较独特、富有社会和历史信息含量的原型,最好是唐吉诃德、阿Q那种。

  钱报记者:这部作品中我们注意到有一些人物被您书写了两种不同的命运,命运A和命运B。您为什么选择了楼班长和史诗人这两个人物做这样的写作尝试?

  韩少功:楼班长的A、B两章里,他妻子都遭遇了一种先天性的小脑萎缩症。如果这个病早几年发,A就成立了;如果晚几年发,B就可能了。同样道理,史诗人如果毕业前没有遇到那个骗子,他就不会经历A;他遇到了,那么就可能有B的戏份。这种对人生偶然性、脆弱性的感慨,对人生风险的模拟展示,做两次也许就够,可能并不需要在每个人物那里重复套用一轮。

  钱报记者:《修改过程》为当下各个年龄层的读者,勾勒了一组“77级”大学生的群像,您能用几个简单的词汇,来概括定义这一代人?

  韩少功:高歌猛进的另一面是泥沙俱下。财富梦,权力梦,自由梦,英雄梦、家国梦……改革之初是梦想井喷,但改革的过程像熬中药,熬来熬去,每个逐梦者都有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到最后,都可能熬出自己或多或少的自我“修改”。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1984年的“杭州会议”

  几乎没一刻停止讨论和辩论

  钱报记者:谈谈您与杭州的缘分吧。1984年,您曾经参加了“杭州会议”。

  韩少功:当年在西子湖畔,一部分中青年作家和评论家有点像精神会盟,聚众起义,几天下来,会上会下,几乎没一刻停止讨论和辩论,连邀伴上厕所时也停不下嘴。整个国家都充满着一种急迫感和旺盛的精气神。不像现在,文学界开会,多是八卦和段子,如果不聊版税,就得说说酒和茶,说说玉石和花梨木,有钱人的那些石头和木头。“现代主义”和“文化寻根”的话题,就是在当年会议上碰擦出来的火花,后来竟成燎原之势,对文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钱报记者:近年来您在阅读哪一类书?有哪些作家和作品给您留下过较为深刻的印象?

  韩少功:我读书一直很杂,这些年文学读得少些,读历史、哲学、社会学、科普类的反而多些。刘易斯·托马斯的《细胞生命的礼赞》和《最年轻的科学》就很吸引我,既是科学,也是精彩的美文。

  钱报记者:您现在的生活与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韩少功:我对环境不大挑剔,在乡下,在城里,包括在旅途上,都能写。我对创作准备倒是比较在意,一个题材不捂出七八分熟,没捂出兴奋感、细节的自动繁殖、还有不吐不快的冲动,就不敢下笔。因此我最怕命题作文,也最怕编辑催稿,一到这种时候就觉得勉为其难,浑身不自在,智商下降一大截。

  钱报记者:您认为中国的当代文学创作存在困境吗?现在许多读者习惯于阅读网络小说,通俗小说,要么就是只读四大名著式的经典文学,对于国内当代的纯文学比较忽视。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现状?

  韩少功:新的作家在不断涌现。石一枫、弋舟、徐则臣、王威廉等都势头强劲。但从总体上说,全世界的文学仍处于一种低迷状态,很多国际上获奖的作品也在市场上严重遇冷,就是证明。在一个过度物质化的时代,文学和精神的需求相对萎缩,即便是文学天才,你可能也没法在寒冬开出夏天的花。文学界也应该自我反省。不管是鸡汤类的,还是狗血类的,很多文学才子并不缺乏才华,但已不足以回应当代人类的精神难题,不足以支撑对新人性和新文明的想象,以至“文青”已成了当下公众那里的贬义词。这是对文学的警告。不过冬天的后面是春天和夏天,我们不妨对人类的自我修复能力抱有信心,对文学新的繁荣继续保持期待。

  惊喜消息:4月21日晚7点,钱报读书会邀请到了韩少功,在宝石山上的纯真年代书吧,与读者分享他的《修改过程》。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到现场交流。

标签: 韩少功;原型;文学;湖南长沙;马桥词典;修改过程;著名作家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