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5岁高龄的原公浦老人,在1964年时参与制作和加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心脏部件铀球。但这位曾经为国立过功的老人目前正与癌症抗争,准确地说,是与疾病面前的支付能力抗争。昂贵的抗癌药面前,每月4000多元退休金只是杯水车薪。即便是每月一瓶的仿制药也要3000元左右,他也是难以负担。
作为当初冒着危险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铀球完美三刀切割的“大国工匠”,今天老人心里有些黯然,人们能理解。所以人们深表同情并大声呼吁:别让功臣晚年落泪。
从甘肃省退休到上海安享晚年的原公浦,不论是上海闵行区民政部门,还是中核集团下属公司,都鉴于老人的特殊贡献,尽到了慰问、帮困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对于老人的就医用药问题,当地民政部门表示为难,“政策上对药品的报销有严格规定,用药也是一个长久的问题,这个口子不能开”。
相关部门所说的政策规定的报销“口子”,指的就是现行医疗保障政策中规定的哪些药物可以报销,相应的报销比例是多少,哪些药物属于不能报销的范围等等。而这些“口子”,对于原公浦这样为国防事业作出特殊功勋的人如此,对于普通退休老人也是如此。
舆论的关注,更多是希望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人们不是在刻意埋怨“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而是希望能够给原公浦这样为国家作出贡献但如今过着普通生活的老人,在生命的保障上开一条特殊的“口子”。这样的要求,高吗?
在生命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但原公浦这样的老人,他们对于“尊严”二字有着特殊的感受。他们的尊严,关系着后来者能否像他们一样义无反顾地置身艰苦环境、投身特殊事业。换句话说,是与中国砥砺前进在强国路上的姿势与速度相关联的。他们希望晚年医而无忧,于情于理都是应该的。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原公浦老人的生命保障被卡在政策的“口子”上,其实是卡在制度设计的口子上。原老遭遇了医疗保障政策的卡口,但都得到了普通人群给出的呐喊与温暖。从这个意义来说,原老是不凄凉的。人们为原老呼唤,其实是为所有为国家作出特殊贡献的人们的命运在呼唤,是为国家走向更大更强在呼唤。因此,政策的制定者、设计者应该听到这些朴素而又充满激情的呼声,反思应有的人性化与激励机制是否到位。
国家财力或许尚不够充裕,还不能满足所有人对救命药的需求,但不应让原公浦老人这样为原子弹试验作出贡献的“大国工匠”为难,这就是民情民意中宝贵的正能量,理应得到重视和呵护。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