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公布的2019年一季度浙江经济成绩单,让大家眼前一亮:浙江GDP以7.7%的增速实现了“好于预期、好于全国、好于东部”的成绩,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好生”,特别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浙江经济,在去年民营经济发展遭遇困难和挑战的大背景下,表现出了巨大的韧性。综观一季度全省经济,突出地表现在四大看点: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季度7.7%的经济增速,比今年省人代会上确定的全年经济增长6.5%的目标高出了1.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出1.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其中,浙江省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同比增长16.9%,这一增速也与工业用电增速(16.9%)、制造业用电增速(36.1%)相匹配。一季度,浙江实现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1.6%,更体现了经济的有效增长,在中央和地方实施较大幅度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充分体现了7.7%这个数据的含金量。我省经济发展的这个态势,从今年1至2月份初露端倪,到3月份继续发力,与同处第一方阵的各省相比,优势进一步扩大。从已经披露的数据看,江苏增长6.7%、广东增长6.6%、山东增长5.5%,可以说无论是横向看还是纵向比,一季度浙江经济的风景都是靓丽的。
二是创新赋能产业转型。顺应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产业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浙江作为传统经济要素资源的小省,从重新定义资源开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引擎,以要素数字化、数字流量化为途径,为全省产业注入新动能、为经济增添新活力,实践证明效果十分明显。
一季度,全省17个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9.1%,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五大行业增长10%以上,“老树发新芽”,不断用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依然在浙江大地上续写新的篇章。
一季度规模以上制造中的三“高”——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卓越,分别增长10.4%、8.4%、9.2%。传统产业发展不慢,新兴产业发展更快,一季度表现出的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双双走高的发展趋势,主要得益于创新的持续赋能。
从创新投入上看,全省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同比增长51.7%,创历史新高,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研发投入)增长21.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增长16.3%,新产品产出率增长34.5%,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在经济调整期,通过创新把“马步”扎得更稳,把内功练得更好,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有更足的底气走到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
三是数字化引领区域经济。从本世纪初的两化融合,到“十二五”期间全省两化融合指数超过102,成为全国第二,到201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七中心一示范区”建设内容,成为全国信息经济示范省,再到2017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数字经济为主体,发展新经济为主要路径,构建我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已经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渠道。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突破口,加速全省产业发展的质量转换、动力转换和效率转换。
根据省经信厅、省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2017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906亿元,同比增长18%,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为115.2%,其中,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及政府与社会数字化发展指数分别为142.5%、107.6%、103.1%、101.9%、124.1%。一季度,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我省数字经济总量在全国第一方阵各省中,增速名列第一。近三年(2016-2018年),我省数字经济的总量分别达到1.62万亿元,1.96万亿元和2.3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34.3%、37.82%和41.54%。数字经济成了这个春天一道靓丽的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赋能产业创新转型的重要力量。如在智能智造上,正是依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大大提升了我省食品、医药、化工等流程制造行业的绿色、安全水平,数字化赋能确保近10年来我省在这些领域里基本“平安无事”。“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浙江的产业和经济更加绿色、可靠,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另外一种使命。
四是经济空间与产业单元更趋协调发展、市场预期与发展信心更可期待。从经济空间上看,我省以“新四大”——“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大都市区”来重新定义全省经济空间,优化了产业空间的布局。从原有的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沿高速公路产业带三大产业带起步,在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战略数年后,谋划提出“新四大”,更好地满足了经济区划的要求,顺应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
从市场主体上看,我省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截至2019年3月末,全省民营企业超过207.21万家。浙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具代表意义的省份,量大面广的市场主体成为支撑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有更多的企业开始逐步迈入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时代。根据浙商发展研究院近几年的全球浙商发展报告,2018年浙商全国500强入榜门槛达到8亿元,比2017年提高0.8亿元,浙商企业成长的趋势明显。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经营中,更体现在资本市场的经营中,到今年一季度,全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43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436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从竞争模式上看,同行讲合作、异业讲协同。现代产业竞争已经从区域竞争为主导向全球化竞争为主导转变,从价格竞争为主导向品牌竞争为主导转变,从相对单一产品竞争为主导向技术与服务为主导转变,本质上是由“市场规模优势”向“创新能力优势”转变。因此,在现代产业竞争模式中,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协作,从而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我省大企业、大集团与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齐头并进,从供应链、产业链形成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风景。大企业赋能小前端、小企业专业做品质,各自都把企业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从市场信心上看,一季度,省内投资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高于去年全年增速1.9个百分点,比全国水平高2.7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也筑底回升,分别达到130.6和131.1;全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78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6个和1.3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四季度的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的行业有21个,其中化学纤维(20.3%)、专用设备(17.4%)、计算机通信电子(16.4%)等行业增长较快。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最佳省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党委、政府的服务水平、治理能力,提出以“三服务”为重点的经济环境大改善、大服务活动,提高基层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获得感,进一步减费降本,让浙江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成为新时期民营企业成长、发展、壮大的最佳之地。
经济发展的结果表现在当下,但所有经济行为都是连续发挥作用的。我省一季度的开门红,可以说是红得完全有底气。这种底气源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10年,浙江率先出海弄潮,在困境中磨砺、在危机中突破,从“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到“机器人+、数字化+、互联网+、标准化+”,从“亩产论英雄”到“亩均论英雄”,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围绕高质量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为“浙”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产业和经济基础以及有为、善为的政策制度环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过风雨,终见到彩虹的浙江经济将从容面对各种挑战,未雨绸缪,砥砺奋进,力求在转型中跨越、在跨越中转型,在“两个高水平”的大道上勇往直前。
【作者为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之江产经智库研究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