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要创新以产业投资基金为导向的区域一体化合作路径;创新人才、就业和产业的动态匹配和双向迁移路径;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点和要求优化产业空间配置。目前,长三角南北两翼产业带正处在全新的一体化时间窗口,要通过多条路径、多种方式,开拓国内外市场空间,推动产业转移,实现从市场到技术和从技术到市场的战略切换。
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落地嘉善县,成为一次探索跨省市产业融合创新的实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如何在一体化过程中推进产业合作,需要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背景及合作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更需要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方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
一、长三角南北两翼产业带及特征解析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一条覆盖长三角上海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区)“一廊一核九城”的“人”字形G60科创走廊呼之欲出。在这条“人”字形的长三角南北两翼的产业带当中,南翼的产业带覆盖了上海的松江区,途经嘉兴、杭州和金华。与此同时,处在这条“人”字形“捺”这一笔画上的产业带,在与浙江境内的杭州、宁波和绍兴相连之后,又形成了“之”字形的产业带。这条产业带在阿里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众多中小企业扎堆在各类轻工、纺织和小家电等轻资产的产业集群。同样,在这条“人”字形的长三角南北两翼产业带当中,北翼的产业带从上海松江区出发,途经江苏的苏州,再与浙江的湖州相连,最后经安徽的宣城、芜湖,一直延伸到合肥。类似的,处在这条“人”字形“撇”这一笔画位置的产业带,贯穿了长三角三省一市,集聚了大量的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重资产的产业。这些产业带,不仅是长三角未来最具想象力的科创走廊和高科技产业带,也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融合程度最高的区域,充分彰显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一核五圈四带”的城市智能汇集功能。
长三角南北两翼产业带一体化合作方面,无论是在产业类型,还是在驱动主体和驱动方式上,都存在着众多的差异。单从资本和技术的驱动角度来讲,南翼的产业带主要由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和民营资本驱动,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与之相对比,长三角北翼围绕沪宁线所集聚的产业,分布更多的是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关的产业,除了一部分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之外,更多的是由国有资本驱动。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所圈定的十二大类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为例,在这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当中,与苏州市高度相关的装备制造业就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电子信息装备产业、新型电力装备产业、节能型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工程机械产业、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石化装备产业等七个大类。如果说长三角北翼产业带依赖的是技术支撑,依托的是国家重大战略性产业,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神经网络,那么长三角南翼的产业带,其根植性产业所依赖的则主要是强大的内需市场,是产业生态系统的民本经济,是“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
二、一体化进程中长三角产业合作的推拉力
长三角南翼产业带的最突出特点,是温州商人闯世界市场和义乌小商品城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众多小微企业集中扎堆,并且对世界市场商品需求信息整合的愿望十分强烈。由此,催生了阿里和淘宝等大型互联网和电商网络交易的平台经济,有效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与之相对比,长三角北翼产业带,则以政府规划的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为代表。在这些园区内,集聚了围绕装备制造产业链而形成的有机生态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这种模式以“订单经济”为主,参与主体的经济成分复杂,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目前,长三角南北两翼产业带正处在全新的一体化时间窗口,区域一体化整合的路径也千差万别。比如,从产业链逆向延伸角度来讲,“需求拉动”的电商平台经济,目前正面临着产业链逆向一体化延伸的推力和拉力。以支撑电商平台的核心元器件芯片为例,其早期的核心元器件和技术支持主要是由国外提供的,出于摆脱国外种种技术锁定和产业安全的需要,目前这些巨型网络平台企业,迫切需要利用北翼产业带在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生产方面的优势,并且围绕“中国芯”的研发和生产,不断地向产业链上游逆向延伸,进而拓展到芯片材料和芯片研发等环节,从而形成国际营销→信息集成→电商平台→芯片研发→芯片材料的路径,最终完成从市场到技术的战略切换。
基于同样的原理,长三角北翼的产业带早期在参与外资代工和配套生产时,形成了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特点的技术路径。目前,长三角北翼这条产业带的商务成本攀升过快,倒逼园区内的企业必须依托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路径,通过园区开发和园区共建方式,利用园区“飞地经济”,开拓国内外市场空间,推动产业转移,实现从技术到市场的战略切换。
三、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路径
一是创新以产业投资基金为导向的区域一体化合作路径。利用资本市场纽带,扩大资产证券化资金池的体量和规模,创新一体化共同基金的品种和方式,通过金融合作带动产业一体化合作。需要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克服早期以土地差价获取收益的土地经营、以城市功能项目开发获取收益的城市经营的传统思维惯性,放大以产业投资获取收益的产业经营、以资本经营实现盈利的资本运作的组合效应,创新财政资金资本化、直投资金基金化的运作模式。
二是创新人才、就业和产业的动态匹配和双向迁移路径。基于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的流动性差异,实现人才、就业和产业跨区域的双向迁移,强化区域创新一体化系统的能力建设。根据各类要素和产业空间分布的特点,结合制度创新和不同技术偏向度的行业差异,创新政产学研金合作、城市等级匹配、产业链提升、产业空间集聚等区域一体化合作模式。
三是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点和要求优化产业空间配置。首先,实现重化工业和轻工业在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区域整体协调,要打破重化工业在省内沿海、沿江布局的区域壁垒,实现跨长三角三省一市整体区域的产业协作。其次,在各类货物进出口贸易中,要实现多圈层、多廊带的通道合作,同时要优化河港、海港、陆港、空港的协同与整合。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货物运输的“五定班列”中,长三角三省一市不能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要在长三角一体化整体范围内统筹配置资源。再次,在跨区域产能合作中,要大力推广上海张江、漕河泾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合作和园区共建方面的先进经验,扩大园区飞地和“飞地经济”的合作规模和范围,同时将长三角的优势产业与产能合作对象区域的当地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势互补。最后,还要做到科学技术化、技术工程化、工程产业化、产业价值化、价值规模化、规模资本化的齐头并进,形成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循环互动。
【作者为江苏省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