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和雷文婷
拼班的课堂
浙江在线5月28日讯 下午1点多,景宁畲族自治县鸬鹚乡中心学校,校门一打开,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们鱼贯而入,穿过操场,跑上3楼的教室。
一个男孩子奔跑上楼的时候,作业本掉在了地上,商丽米从地上捡起本子,满脸笑意地交还给了她的学弟。
下午2点,三楼三个教室的孩子们安静了下来,老师们站上多媒体教室的讲台,屏幕开启,书本翻开。
3个教室?是的,曾经省里的第二所希望小学,现在的鸬鹚乡中心学校,只有47名孩子,10个正式编制的老师。
但有点遗憾的只是,孩子少了。时代变迁,有新的问题,他们也有新的人生。
飞出去的候鸟越来越多
母校坚守在原地
记者到的那天,校长去丽水培训了,总务主任陈可平向我们介绍了鸬鹚乡中心学校现在的情况。
现在学校只有小学了,初中已经撤了好几年了。隔壁的葛山乡合并过来,学校总共47个孩子。孩子一年比一年少,一二年级每班只有四五个孩子。大多数孩子去了云和县城读书,因为家长们在云和县城和丽水打工的多,在云和那边买房,也比景宁县城相对便宜。
留在乡里读书的孩子,基本上属于人们口中的“留守儿童”。鸬鹚乡的青壮年都离开了,远远近近地出门打工去了,乡里只剩下老人和少数没带走的孩子。陈可平说,出于现状,学校现在是拼班教学。
听说邻近的英川镇小学,全校只有二三十个人,也在考虑合并。不过英川镇的孩子要过来的话,1小时还走不到。
商丽米说,我读书时,学校一个年级就有将近100人,小学加初中共有七八百人,人丁兴旺。
一会儿她又感叹说,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是好多了,母校的硬件,不知比我上学时好多少呢。只可惜在这里读书的孩子,父母不能经常陪伴在身边。
她回忆,自己上学那时候,咸菜要吃五天半,早中晚三餐都是吃咸菜。
记者问她,小时候觉得委屈吗?
商丽米笑笑说,大家都一样,咸菜白饭是标配,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这些苦都过去了。商丽米现在欣慰的是,自己从小就注重女儿的营养,女儿比同龄人要高些。
鸬鹚乡是著名的“忠孝之乡”,学校外边,走一段就见到了几座“忠亭”。下午,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成群地在亭子里聚集,聊天。几百米外的校园里,是47个孩子们的书声朗朗。
商丽米的堂兄商庆方对我们说,只有乡里办“忠孝宴”时最热闹。上百桌的宴席,从桥的这边,一直摆到桥的那边。在外打工的乡里乡亲,能回来的都回来了。为了谋生,一年到头四散在外,不过故乡“忠孝文化”的感召力一直都在。
孩子们的梦想
从这里长上翅膀
学生少归少,9年制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照顾好这47个孩子,学校的所有老师平时都住在学校宿舍里,只有到双休日,才各自赶回在县城的家,与亲人团聚。
和老师们挨着住在一起的,还有一名叫雷文婷的五年级小女生,也是目前全校唯一的住校生。
记者在三楼教室的走廊上见到了这位扎着马尾辫的、有些害羞的小女孩。因为家长在温州打工,平时她就住在学校里,到了双休日,奶奶会来学校接她回家。可以说,雷文婷就像老师们共同养育的孩子。吃住,都和老师们在一起。
三楼的三间教室,一六年级拼班,二五年级拼班,三四年级拼班,共同使用一间教室。渐渐地,孩子们也养成了习惯。那边在上课,这边静静地写作业。
我给一年级坐在一起的四个孩子拍合影,孩子们一开始顽皮活泼,后来快上课了,又瞬间变回了四张“认真脸”,以标准姿势坐直,坐好。
你不会觉得这四个人的一年级,就不是一年级了。
一年级的四个孩子坐在一起,另一边是六年级的孩子。
在一年级和六年级共用的那间教室里,我被一个字迹清秀的作文本吸引,作文本的主人是,六年级的女生雷文静。再过2个月不到,她就要从这个学校毕业了。
我一篇篇地翻看她写的作文,有一首诗,她写家乡,“鸬鹚大桥下,溪水响叮咚,鱼儿多快活”。
她这样理解出门打工的妈妈,“妈妈的手/本该是白嫩的/但为了我们家/出去打工/时间一晃十几年/妈妈的手/被太阳晒得很黑/很粗糙。”
她在作文中谈到她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她说,当老师站在讲台上教他们拼音的时候,她就知道了自己的理想是当老师。小女孩还引用了《偶像练习生》里的话,“越努力,越幸运”,她说,“这句话还包含了一百个少年的梦想,其中只有九位少年可以实现。”
六年级女生雷文静身上有点大姐姐商丽米的影子。前几天,商丽米也思考过梦想与现实,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感悟:“人生都有两条路,一条用心走,叫作梦想;一条用脚走,叫作现实。心走得太慢,现实会苍白;脚走得太慢,梦不会高飞。人生的精彩,是心走得很美,与脚步合一。”
雷文静还在似懂非懂,在受教中憧憬着未来的年龄。她的未来会怎样呢?从鸬鹚乡通向广阔世界的路,从商丽米的脚下延伸到雷文静们的脚下,给出了无限的可能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