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三位文学大咖在杭进行了一次关于短篇小说的对话
苏童说:我最喜欢反套路
2019年06月09日 07:21:20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张瑾华

  苏童

  浙江在线6月9日讯 6月6日下午,杭州师范大学恕园多功能厅来了三位文学大咖:著名作家苏童、著名评论家张学昕和洪治纲。

  一上来,洪治纲就风趣地说,大家都知道苏童是一位书写女性的高手。但是,最能反映苏童艺术才情和叙事腕力的,还是他的短篇小说。苏童从1983年发表《第八个是铜像》开始,一直不间断地创作短篇小说,他这几年的短篇已经极其成熟。

  张学昕是国内的苏童研究专家。他正在做的国家课题就是关于短篇小说的研究,对苏童的短篇小说,他更是了如指掌。

  于是,一场关于短篇小说的对话,就以轻松漫谈的方式开始了。

  苏童、余华、格非,这些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基本上都是从短篇创作开始。

  苏童的《桑园留念》、余华的《18岁出门远行》、格非的《迷舟》都是他们20多岁开始写的。如果按西方的标准,苏童的《妻妾成群》、《红粉》也属于短篇小说。苏童到后来才开始大量创作长篇,从《米》、《我的帝王生涯》、《碧奴》、《黄雀记》一路下来,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就。

  张学昕说,中国作家有一种内在的压力,就是一生要写一部长篇立在那里,要通过长篇确立自身的艺术地位。所以,很多作家都会花很多精力,探索长篇小说的写作。“就我的看法,长篇可以容忍一些小的过错或问题,但一个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不会在一个短篇里犯一点点错误。苏童小说的结构和语言,故事和人物关系,怎么达到最佳状态,其实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他自己最自信最潇洒最舒服的写作,可能就是短篇小说。”

  苏童发在《收获》上的短篇小说《西瓜船》,张学昕特别喜欢。他说,这个短篇十分奇特,是一篇极具挑战性的小说。它写了两个反差很大的故事。第一个是儿子卖西瓜时,因为与顾客发生冲突杀了人,是个暴力血腥的故事。第二个是儿子被抓之后,船没了,母亲来找船,街道的人又帮着找船,极具人性的温暖。前面是个暴力故事,后面是个温暖故事,两个故事巧妙地融合成一个短篇,非常棒。

  张学昕说,苏童长中短兼顾,他最从容的创作还是短篇小说,创作中的这一口气,只有作家能体会到。

  苏童对短篇的喜爱,可能是生理性的,与生俱来的,他就是喜欢,他这么多年也有些长篇写作的压力,但他骨子里对短篇小说创作有着特殊的敬意。

  苏童虽然没有精确统计过,粗算算,他至今大约写了一百七八十个短篇小说,有七八十个是他自己喜欢的。

  他认为,自己非常喜欢短篇创作,但短篇小说很难去谈论,而且也不太受重视。特别是中国的短篇小说,它与国外有些不一样,有自己的审美传统,譬如,我们经常说好的作品要“荡气回肠”,这里的“气”究竟是什么?包含了哪些内涵?外国人通常不会用“气”来描述小说,但中国人会。

  “形容一篇小说好,说气息分布比较均匀,说汪曾祺的短篇,像微风一样的中文,不是运气运出来的,是经营出来的。我们如何将中国短篇小说与契诃夫、莫泊桑等人的短篇区别开来,这是我这两年感兴趣的东西。”

  洪治纲说,“苏童的短篇小说跟其他作家的短篇小说不太一样。比如有些小说家喜欢把故事搞得风生水起,但苏童对故事的功能相对弱化一点,他特别喜欢故事之外渗透的趣味。你在反复阅读中,会发现不少‘题外之意’,需要动用很多经验,甚至伦理的观念去抵达他的小说内核。他的一些短篇故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内在的意蕴很复杂,涉及到社会伦理、历史现实以及人性的诸多思考。”

  故事和意味怎么去把控?

  苏童说,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不会有答案。

  “短篇小说有很多传统,如欧亨利、莫伯桑的短篇,包括结构、悬念等方式的处理,十分完整。就像墙上挂一把枪,这把枪就一定要扣动扳机。但是,这也是传统短篇小说的套路。我最喜欢的是反套路,我也尝试反故事,看看自己能走多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有这种自觉意识。我有个登峰造极的短篇《祭奠红马》,完全用画面,不要故事,抛弃套路,如何获取我所想要的意味,我探索了很多年。”苏童说。

  洪治纲补充说,有些反故事的短篇小说,意味不是一下子出来的,需要反复品味。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他称之为“意味”。

标签: 苏童;短篇小说;故事;创作;杭州师范大学;著名作家苏童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三位文学大咖在杭进行了一次关于短篇小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