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7日讯 平措扎西,57岁,西藏昌都人,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上课44年,用泥土捏制玩具,用木板雕刻衣柜,用智慧和爱,为高原的孩子打造了一所温馨的“云端学校”。他不会说英语,汉语也不能完整地表达,近日却与另外19位来自乡村的校长们一起出了趟国。
因为语言问题,他是旅途中最沉默的人。直到临别前开总结会,他突然站起来说:“我教了44年书,从没走出过西藏。这几天,我学到很多,谢谢。”
包括钱报记者在内,现场所有人都眼睛发红发酸,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乡村校长赴以色列取经
开眼界学习先进理念
平措扎西校长所说的“心得”,正是马云公益基金会此次组织乡村校长赴以色列学习的主要目的:让乡村校长们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回国后建立更加清晰的学校发展愿景。
参加此次学习的20名乡村校长,是2018年“马云乡村校长计划”的获奖者,来自全国13个省、自治区,学历最高为硕士,最低为初中。
短短十天时间,他们走访了以色列当地多所中小学和教师学院,甚至还去了乡村学校,与当地市长、教育官员及学校团队进行座谈,全面了解以色列的育人理念、教学设计、教育创新、教师和校长培养方式等等。
此行出发前,所有校长都收集查阅了很多资料。
以色列是一个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闪耀历史的天才人物都出自这个民族。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之名人辈出?许多校长希望通过这次学习之旅找到答案。
回来后,大家总结讨论,乡村校长们取到的“真经”主要有三样:一是培养阅读习惯;二是教育创新;三是家校共建。
以色列的孩子
一般会主动阅读经典
当地时间5月22日凌晨3点半,20名乡村校长到达本古里安机场。几小时后,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走进特拉维夫大学,听取该校终身教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平的讲座。以色列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究竟是怎么来的?
张平说,以色列人喜欢阅读经典,并从经典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也被称为“书籍民族”。
“经典阅读是最重要的智慧来源,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像文字这样传递思想。”云南宣威靖外明德小学校长雷应飞感叹道。
以色列萨杜·阿亚那小学,地处农业区,学生约800人,教师47人,相当于是当地的一所乡村小学,也是中国乡村校长们此行的重要一站。
江西遂川县戴家埔中心小学校长薛开明在这里有了重大发现——看似淳朴老旧的校园里藏着一个偌大的图书馆,装修精美舒适,藏书量高达20万册。他在当天的游学日记中写道:“我觉得,教育的竞争,最终就是孩子爱不爱阅读。”
以色列的孩子为啥那么爱阅读?如何使中国孩子也爱上阅读?成了校长们游学途中最想知道的事。
学习中途,为了让校长们体验当地民俗风情,有一天的晚餐是安排在一户普通人家里的。湖北蕲春县向桥乡白水中学校长何欢,就着意和这户人家的主人聊起了阅读这个话题。
“中国的孩子,大多是为了考试分数而阅读。但以色列孩子在阅读时,特别注重锻炼思考能力。”何校长说,当地有不少假日,学校放假后家庭经常聚餐,家长会趁此机会陪孩子一起读书。用一顿饭的工夫,何校长发现了当地孩子积极主动读书的“真相”。
“我听到一个故事。以前,以色列父母为了让孩子读书,会在书上涂上甜甜的蜂蜜,孩子每读到一本书都能吃到,所以他们会很主动地去读书。”何校长举一反三,“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办法,在书里夹一些孩子喜欢的东西,只有他们读到某一页才会发现……想要提高孩子对书的兴趣,‘手段’还是很多的。”
以色列的教育体系中
一直贯穿着创新意识
10天的学习之旅,20位校长几乎穿越以色列全境,触目所及,多是黄色,因为这里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沙漠。然而当地人却自豪地告诉校长们:以色列的农产品大量出口,占据了40%的欧洲瓜果、蔬菜市场,被誉为“欧洲果篮”。
因为当地人注重创新,发明了滴灌技术。校长们发现,这种创新意识,一直贯穿在教育体系中。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校长、老师都在有意识地创新,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阿兰小学校长——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和同事们琢磨出了一个又一个改变学校的“金点子”:上课期间,孩子如果表现好,可以奖励20分钟到校园内自由玩耍;让学生每天写心情日记,甚至创造发明了一台“友情机器人”,以调节学生心情;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完全交给孩子,由高年级带着低年级学生聊天、交流、演讲、辩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表达。
同样,当地的教师学院也注重培养教师、校长的创新意识。比如以色列教育教学研究院,主要负责研究并教育全国前7%的好学生(其中天才生3%,优等生4%),校长们走访后发现这里有点类似国内个别“牛校”的掐尖招生,但又完全不一样。
在选拔上,先推荐再测试。推荐有三个渠道,一是学校推荐,根据学生人数按比例将名额分配到每一所学校;二是教育机构或行政部门在活动中发现好苗子;三是家长自荐。测试的内容包括学生思维水平、归纳总结能力、创造力等,并不是简单的书面考试。
在教学上,通过选拔的学生仍在原来的学校上学,每周两天定期参加研究院组织的学习,不定期参加活动。每个学生,都配有专门的导师。
“我认为这是一种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现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这让我想到了学校里特别好和特别差的那部分学生,一种‘吃不饱’,一种‘吃不了’,学校应该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的机会。”贵州塘房小学校长吴雄感慨说。
校长不再抱怨经费不足
有信念是改变的开始
除了参观学校,乡村校长们还与多名以色列的校长面对面交流,他们最大的感触是,那些校长很敬业。
多位乡村校长向钱报记者表示:“来之前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无论是学习还是办学都有点力不从心。来了这里才发现,只要有信念,现在开始都不晚。”有校长在学习期间,还悄悄下载了英语学习软件,开始学英语。
更多校长不再抱怨经费不足,也不再责怪分配不到好老师:“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却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和教师团队,让学校和周边教育朝更有益于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方向前行。”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光靠学校的力量还不够。
“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活得阳光、学得自信、过得满足,让全体学生通过学校的努力与社区的协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就是我们此行回去后要努力做的事情,并为之做出改变。”来自江西的乡村校长薛开明说。
来自内蒙古的乡村校长赖高娃也说,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拓展课程,都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孩子设置目标,倡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
而来自西藏的平措扎西和洛桑旺堆最大的感受是,“要把以色列这些好的教育理念带回去,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