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8日讯(记者 金梁) “嘀……”孙曜拿着手机从一台新采购的高精度经颅电刺激仪上的“二维码”扫过,瞬间对这件国有资产完成核对接收。6月12日,两件新采购的国有资产送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工作人员孙曜发现,这些国有资产多了一张“身份证”。“这就像每个人都有身份证一样,每件国有资产都有一个唯一编码,扫码便能获取这件资产的信息,并上传资产云生成资产卡片。”孙曜说。
这张“身份证”有何用处?按照以往,资产管理人员在接收入库过程中,需要将资产的所有信息逐一录入到本单位的资产管理系统。之后每次的清查盘点,还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资产进行一一核对清点。如今,国有资产的名称、型号、厂商、现值、所在地、使用情况等信息全部通过“身份证”关联起来,只要追踪查询这个唯一编码,就可读取相关数据,避免信息重复录入、资产数据差错等情况。由于这张“身份证”采用了全球唯一编码,跨单位资产调拨也是“扫一扫”就完成了。
近日,为了破解国有资产管理中跨机构、跨行业、跨周期和跨部门协同难等问题,省财政厅和省市场监管局运用GS1物品编码技术构建了一套资产编码标准体系,将唯一编码贯穿资产申领、接收、移交、盘点和处置全链条各环节,实现了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为将来的资产5G物联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基础。“目前,全省已有2000多万件存量固定资产实现赋码。下一步,将逐步推动新增资产在生产或供应环节赋码,方便后续接收建档的信息录入,实现资产管理的‘最多录一次’。”省财政厅资产处相关负责人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